今天上午,中国第二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第一梯队的155名官兵抵达郑州国际机场,他们是在圆满完成联合国苏丹特派团(联苏团)及其第二战区赋予的维和任务后回国的。这155名官兵全部来自济南军区驻豫部队。
8个月前的1月16日,这155名官兵远赴苏丹参加维和任务。苏丹位于遥远的非洲,饱受贫困和战乱,经济衰败,气候炎热潮湿,多蚊虫,被叮咬后易患上疟疾等疾病。除了蚊虫之外,出没在营地周围灌木丛中的毒蛇、蝎子等,更具危险性,苏丹有20余种毒蛇,其中有好多种都是致命性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执行维和任务,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又为当地人民做了些什么?本报记者约请参与此次维和任务的驻郑某部政治部副主任樊玉峰一一讲述。
大街上随处可见持枪的人
今年1月16日,作为驻郑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的樊玉峰随第二批赴苏丹维和部队远赴苏丹。
此时苏丹的天气正好迎合了现场的气氛,热烈得有些夸张,气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
苏丹是一个饱受贫困和战乱的国家,战争留下的片片弹片残核和废墟,昭示它的伤痕。在难民营里,一个个瘦弱而体不遮肤的生命,足以见证他们饱受的战乱之苦。
而更令樊玉峰震惊的是接下来观察到的事情。“如果你驾车行驶在马路上,透过车窗往外看,一不小心你就能看到: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兜风人,车梁上架的是枪;路两旁卖杂货的店老板,柜台下面放的是枪;立在树荫下闲聊的,肩上背的也是枪……”樊玉峰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危险就在你身边,时时存在。
历经各种危险完成运输任务
圆满完成战区内的各项物资输送任务是运输队的天职。
4月初,联苏团及战区运输控制部门下达命令,要求运输大队分批将300余个集装箱向阿维尔及伦拜克输送。从驻军营地瓦乌到伦拜克虽然相距只有245公里,但持续22年的内战使连接两个城市的道路不畅,沿途环境险恶,道路坑洼,危桥挡道,雷区密布,匪患不断,哨卡林立,使人望而生畏。
4月16日清晨,20多辆满载物资的集装箱汽车出发了。虽然官兵们早已习惯了任务区崎岖坎坷的道路,但一出瓦乌市,路况还是大大出乎意料,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路面极窄,两旁尽是低矮的丛林和沼泽,数米宽的弹坑、凹地不时横亘路中,有的竟深达1米多。
出瓦乌市区不远就遇到一段长达60公里的“搓板路”,载重20余吨的集装箱车行驶在上面就像在筛子上颠簸,坐在驾驶室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甩出体腔。还有更糟的呢,20余公里的路段被降雨冲刷得惨不忍睹,路中间高出两侧近1米,行驶中车身倾斜达二三十度,车辆扬起 的灰尘遮天蔽日,车队被迫拉大车距,打开应急灯缓慢行驶,但尽管如此能见度仍不到百米。途中还要经过4座危桥,车行在上面岌岌可危,还有一座桥基坍塌,桥墩被毁,仅用4个汽油桶装满沙石支撑着桥面。各个行政区划之间都设有关卡,并有军人执枪看守,对车队虎视眈眈。而路上的散兵游勇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光背举枪在路边徘徊,负责护卫的肯尼亚部队一路上高度紧张,人不下车,枪不离身。途中不时发生车体失衡、后轮悬空现象,为了圆满完成任务,10来名官兵只好爬上叉车尾部增加自重、保持平衡,保证了物资的安全卸载。这次物资运输任务终于在17日下午3时40分安全到达伦拜克,耗时8小时40分。
与老鼠的战争
3月份,驻地营区鼠患比较猖獗,食品、衣物等经常被咬坏,炊事班更是重灾区,经常可见到老鼠活动。而设下的鼠夹经常被老鼠拖走,起不到灭鼠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运输大队请医疗队的朱涛医生专门指导灭鼠。
在朱医生的建议下,整理外环境,清洁仓库,合理摆放物品,彻底清理垃圾及卫生死角,破坏老鼠的滋生地及生存环境。同时,在仓库等重点部门设置挡鼠板,填堵老鼠洞,封死老鼠进出仓库路径,在营区内科学、合理、安全地投放灭鼠毒饵,建立防鼠隔离带。而在炊事班等重灾区,则放置捕鼠笼、鼠夹等多种捕鼠工具,严密落实捕鼠措施。这些方法的有效实施,共捕杀老鼠70余只,老鼠密度得到有效控制。
野狗被驯成军犬执行警戒任务
驻地营区狗多成灾。清晨或傍晚它们在营区捉对撕咬,尖齿凸出,狗眼血红,股尾紧夹,腾挪跳闪,杀的是满身血迹斑斑,一片黄沙滚滚。
有人建议变患为宝,将野狗变成军犬。大家说干就干。首先是捉狗,先采取智取的方法,几名战士到卫生室弄来了安眠药,夹在馒头里喂狗吃。那些家伙来者不拒,给一片吃一片,吃了三四十片等了老半天还清醒如初,吃得卫生员脸都发黄了:再吃下去库存都要被吃光了。大家总结,要么药是假的,要么就怪狗的意志太坚强。智取未果,再来诱捕,一手拿肉,一手拿绳套,要想吃肉,就得被套,一下就被套住了很多,大家欢欣鼓舞。
接下来是驯狗,那狗桀骛不驯,做困兽犹斗状,见人还是龇牙咧嘴,呜呜咆哮。大家也不理它,饿了3天后,终于老实许多。二话不说,先来一顿“杀威棒”,打得那狗低眉顺眼,终于不再猖狂。再用“怀柔”政策,打一顿、安抚一次,给它吃喝,拉它散步,培养感情,3天过去了,5天过去了,那狗终于也会摇尾乞怜了。大队抽出几位具有驯狗经验的战士,驯狗蹲、坐、立以及警戒判别等基本动作,还别说,当其他几个国家的维和部队还在为狗发愁时,我们的“军犬”已经开始在营区前后岗哨及四角执行警戒任务了。
一台手术的11个第一次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这是一个令樊玉峰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医疗队开展了一例白内障ECCE手术,尽管在眼科专业属于不大不小的手术,但却创下了李谊医生从医以来的11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国外的平民医院开展手术;第一次在无手术显微镜的情况下开展手术;第一次在无电的情况下开展手术;第一次用手电筒照明开展手术;第一次为如此年轻的非外伤性和非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年龄仅为30岁)实施手术;第一次在无眼科手术器械及眼科一切消毒物品的手术室内实施手术;第一次由黑人医生担任助手开展手术;第一次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的手术室内开展手术(在手术准备及手术实施过程中,虽然总共不到1个小时,但李医生的衣服却湿透了3次);第一次尝试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伤口缝合;第一次尝试在肉眼条件下实施白内障晶体摘除术;第一次尝试在无眼科手术粘弹剂情况下开展手术。
条件虽然如此,但医疗队还是凭经验完成了该例手术。术后检查病人视力时,病人当即能看清眼前手指,至于手术以后的长远效果,那就只有请上帝保佑了!
( 作者: 记者 马海伟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