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5日上午8时,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村党(总)支部委员会选举工作现场。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江苏已遍地开花。 |
竞选职位: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原职位: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 |
竞选职位:南京市旅游局局长
原职位:南京市江宁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
竞选职位:南京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原职位:南京市委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 |
竞选职位: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原职位: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
在27日的现场PK后,南京市民以及外地的网友仍然热切讨论着这个问题,许多人纷纷猜测着结果。3月28日,在玄武湖边,两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为自己各自支持的人选向记者分析了坚信其会当选的理由。
南京的这次做法,公众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从前,谁当什么局的局长与我没关系,但现在,看到他们竞选,我也有了兴趣,看一看,是这个人当局长好一些,还是那个人当局长更好一些?谁的想法最好,对市民最有利”。这是中山路一名交通协管员的话。距离南京电视竞选局长PK结果公布还有两天,部分市民对结果已经有了猜测。一些南京市民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场外投票,会更好。”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多次成为公推公选评委的叶南客称,这次南京电视竞选的PK形式开创先例,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令全市市民乃至全国网友都有收看权、评论权,增加了参与的广度,充分体现了公开化、透明化,使公众的眼睛不得不盯向政府,开始关注政府,民众对政府的关注度增加,向心力自然就增加。“这次PK的岗位,都是关乎民生的,像社保、药监、旅游,新上任局长的新政策和行动,一定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群众。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的。”
江苏民主公选之路
在说到“公推公选”制度的起源时,知情者不约而同会提到两个人,其中一个叫仇和。曾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在三两年前,无数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媒体誉为“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有句名言,“不要截然把人治和法治当成是非的两极,承认宿迁的现状的话,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呢?”
仇和,1957年生,江苏滨海人。2001年任宿迁市委书记。2003年5月9日,通过“公推公选”,他主持选出宿豫区曹集乡新的党委书记及侍岭镇新一任镇长。2004年7月,仇和在宿迁推出的勤廉公示制度,将容易“出问题”的“一把手”或“特殊岗位负责人”的资料公布在《宿迁日报》上,由群众提出问题,干部公开“述职述廉”,最后考核评定。经过这次大动干戈,10位领导干部受到通报批评,12人被免职或调整岗位。
仇和的举动掀起轩然大波,领导干部无不兢兢业业,接受群众监督。
在富有争议的仇和主政宿迁期间,“公推公选”最早被用来选拔村级“一把手”,随后,这一方式经由江苏省委调研,在省管干部中试点推行。几年间,“公选”级别由低到高,公选职位由少到多,由副到正,其模式与程序日渐成熟。公选,在江苏已不陌生。2000年以来,江苏省已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公选,其中,有相当一批是“厅干”岗位。
另一个最重要的人物,是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2001年11月调任江苏,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南京市委书记以来,李源潮就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苏省各机关推行作风改造工作。这使得公选在李源潮离任江苏后得以继续推进。
2月26日,南京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决定采用“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市政府47名组成人员人选,其中包括民主推荐4名区县委书记人选。南京这次进行电视PK,以完全公开化的形式将“公推公选”制度推上了顶峰。
南京市委组织部表示,目前南京市委组织部已有热线、网站、邮箱等多种方式接受市民的建议留言,但因为此次是第一次电视直播,很多条件都不够成熟,日后将想更多的办法让市民能够参与对干部的选拔、考核与任免,听取更多的民意。
那么,公推公选出来的干部水平如何呢?
叶南客回忆起自己作为社会代表参加省政府一次副厅级干部的“公推公选”的情景。
当时的评委不多,只有十几个人,但已经有包括社科院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授、现任正厅级干部等人士。“答辩并不公开,就我们十来个人在那里问、听、观察,然后填表打分。当时答辩现场有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演讲特别出色,几乎征服了我们所有人,我们对他特别看好。后来,好多评委都给了他最高分。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江苏省民政厅一位副厅长,当时公推公选时,他很年轻,只是个副处级干部,自己报名来参加公选,直接选上了副厅级。”
叶南客在评论这件事时指出,如果按照政府传统的走马上任程序,工作突出的副处级干部要升到副厅级,也许需要10年的时间,但他只参加了一次“公推公选”,就跃了两级。“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实力,我们任用官员,就应该这样不拘一格。”
叶南客回忆起这位副厅长时,还不时称他为“年轻小伙子”。在公推公选前,他们素昧平生,在此之后,这位副厅长每次见到叶南客都会说:“感谢您当初对我的认可,给我这个机会。”叶南客说,通过这几年的观察,他感觉到“公推公选”出来的干部确实是非常出色:“我一直在留意这些人,事实证明,我们没有看错人。公选的人选,他们往往更加兢兢业业,因为他们身上承担了许多人的期望。”
在3月27日电视竞选现场,PK者王首强也曾说过:“竞聘直接面对公众,如果当选了,比任用制的压力更大。我们会有种使命感,要对信任我们的人负责,对民众负责。”
专家详解南京公选制历程
传统的任免官员的制度,由于其“不公开”的特性,极易造成跑官、买官的现象。而“公选”的主题是“民意”,让选择权从传统的“少数派”变为融合社会各界的“多数派”,充分体现了民意。此外,参加竞选提名的人数增加了,范围扩大了,以往一个单位提拔局长,只是本单位内部选择一两个意向,但公推公选,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自己报名制或者接受推举制,一个领导岗位有很多候选人,形成了“多数人”选“多数人”的形式,这进一步体现了民主。公推公选制度发展至此,有网友评论提到,江苏省政府已经成为体现民主制度的先驱。但在此次竞选过程中,也有媒体表示,PK者在演讲及答辩过程中显得过于拘谨,似乎还未充分发挥实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加之,在答辩时,评委团因拘谨,在竞选初始时出现了提问的“冷场”,现场直播的气氛不够热烈。
对此,叶南客分析:“这种PK毕竟不是超女PK,娱乐性质的可以做得很搞怪,吸引眼球。但这些竞选者,习惯保持领导干部恭谦平和的作风,他们第一次公开面对电视演说,难免紧张。由于这个答辩有诸多的第一次,经验不足。在活跃现场气氛方面,我们也会向政府提出建议,现在就有一个想法,比如可以针对竞选者做竞选培训,告知他们如何展示自己,答辩的技巧等。应能使现场更加精彩。另外,相信以后评委们准备问题会更充分一些,更勇敢一些,一定会避免冷场现象。”
“公推公选从试点到推广,从乡镇层级扩大到县市层级,从部分干部职位扩大到地方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从封闭式公开选拔扩大到电视、网络直播竞选。这样的突破越来越多,除了经验上,我相信江苏会在程序及制度上更加规范完善。”叶南客对此相当自信。
链接
南京“公选”历程
●2001年,南京首次公开选拔市政府秘书长、市计划发展委员会主任等政府正职领导干部。
●2002年,南京首次运用市场化配置方式,公开招聘14名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者。
●2003年,南京市首次公推公选两区区长。
●2005年,南京市联动公选包括21个市管领导职位在内的107个领导职位,岗位数量之多引人注目。
●2008年,南京市政府47个工作部门一把手全部实行公推公选,一把手岗位为历年最多。
江苏“公选”历程
●2000年8月,江苏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300多人报名,21名脱颖而出。
●2004年9月,江苏省组织公推公选22个职位省管领导干部,1174人报名,21人胜出,1个岗位因无合适人选而空缺。
●2005年11月,江苏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20名领导干部。其中包括10个省管正职,这在全省是第一次。
●2007年4月,江苏公开选拔20位省管干部和省属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其中包括9个副厅(局)长、6个高校副校(院)长、5个省属企业高管。这也是江苏首次定向公选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女干部。
4位候选人脱颖而出
本报讯 3月28日上午,南京市委召开十二届七次全委会,票决产生了新一届市政府44名组成人员人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药监局、旅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的人选,分别是刁仁昌、胡万进、曹永林和杨学鹏,他们在民主推荐、组织考查和演讲答辩测评中均排在前列。
( 作者: 晚报记者 马静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