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一道沟壑的变化和一座城市的生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6-17 09:21:16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绿树成行的黄河大堤

  风景如画的黄河湿地

  丘陵地带跃起一个新生态区
  守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大钱,这样的好事情谁不想干呀。

  从第一个樱桃节后,樱桃沟迎来樱桃树第二次大发展,全村3300亩土地栽种樱桃1500亩6万棵,其中80%为新栽种的,沟沟岔岔、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院子里到处是樱桃树,品种由原来的早晚熟两个品种发展到10个品种。为了让城市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享受生态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樱桃沟人还栽种了杏树、葡萄、梨树、核桃树、柿树、杨树,等等。

  为了扶持樱桃沟生态环境的发展,二七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点带线,带动一大片”的新思路。5年来,区政府无偿提供30多万元的樱桃树苗,把樱桃沟纳入新农村改造的示范点。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打了6眼水井,解决浇树和吃水问题。去年区政府投资30多万元,请专业公司搞了一个《樱桃沟村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力图投巨资把樱桃沟建设成为生态景区。

  由于政府重视,樱桃沟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变。站在制高点观看樱桃沟,那就是绿色的海洋,新建的房屋像点点白帆。走进沟里顿感凉爽,空气新鲜湿润,如同走进了大森林。张广贤高兴地介绍说:“栽种树木就是有好处,我们村断水多年的河、水库有水了,温泉也出水了,过去刮风睁不开眼,现在到处干干净净。”学校老师小强说,记者下次再去穿一双新皮鞋试验一下,保证皮鞋不会脏。

  据村民们说,由于生态的变化,他们村这几年生病的人少了,还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鸟类,过去只能在登封、新密大山里才能见到的松鼠,也来这里“安居乐业”了。

  村民从栽种樱桃树尝到了甜头,反过来重视生态的投资,形成了良性循环。全村有50家开办农家乐,做起了祖祖辈辈没有想过的生意。村民王根喜除了全家人上阵,还聘请了厨师和小工,今年5月他的农家乐收入2万元。为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他在院子里栽种了十几种花卉,门前门后栽种了各种树木,小小的院落形成了小小的生态区,前往就餐的客人不愿意在屋子里吃饭,都愿意坐在外面的树下,在吃饭的同时,享受习习凉风和新鲜空气,聆听各种鸟鸣,观看田园风光。


  成功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有郑州市北大门之称的惠济区,北临黄河、西依邙山,有山有水。看到樱桃沟生态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一些能人也投资搞起了农家乐、鱼家乐。因为距离市区近,受季节性制约小,前往休闲度假的人多,农民很快从中挣到了钱,于是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他们植树造林,承包水域,发展苗木。

  从2003年起,惠济区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发挥“助推剂”作用,把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寻求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他们聘请省林业设计院对邙山绿化进行规划,拉开了全区生态林建设的序幕。

  在生态建设上,惠济区投资毫不吝啬。2003年以来,他们累计投资3亿元,在邙山植树320多万棵,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邙山生态园区”;政府出资收回了10万亩黄河滩地,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遏制天然湿地和植被的破坏,初步形成了万亩芦笋、万亩牧草、万亩苗圃、万亩湖面和万亩花卉苗木的“黄河生态园区”;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500多亩的“大河生态园区”,栽种树木40余种3700多棵。

  黄河、索须河、贾鲁河横贯惠济区,他们就拿河“说事”:花费3年时间,在27公里长的黄河大堤内外各500米范围内,造林24000亩,植树267万多棵,营造出黄河防护林带和黄河防浪林带;在区内20公里长的索须河堤外植树50米宽,堤内植树20~30米宽,打造出索须河林带;在贾鲁河大堤内外植树100米宽、2500亩,形成了贾鲁河林带。

  邙山、黄河滩地生态园区的建设和4条宽厚林带的形成,吸引了大批鸟类来“居住”,据惠济区林业局调查,这里现在栖息着169种鸟。这些庞大的生态工程形成了郑州市北的绿色屏障,为市区生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封住了北来的风沙。在郑州市生活20年以上的人都深有感触,过去一年春秋冬三季出门睁不开眼、张不开嘴、耳朵和鼻孔全是灰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黄河大堤上走过,满眼是绿色起伏的林海,一眼望不到边,让人心旷神怡。惠济区林业局局长温学生自豪地告诉记者:“惠济区还达到了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园林绿化、街道绿化和四荒四边绿化,已有林地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据国家林业规划调查设计院估计,惠济区的生态价值每年超过30亿元,并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个价值每年在增加。”今年5月3日,惠济区被环境保护部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国家绿色食品协会确定为“绿色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区”。

  记者在采访中可以听到人们张口闭口谈“生态游”,对生态的重视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和进步。

  郑州人已经生活在天蓝水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四季常青的环境里,大家的身体将更好,心情一天比一天愉快!随着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全部实现,树木越来越大,郑州人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美好!

  森林生态价值

  每年122亿元

  

  要让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做保障,必须不折不扣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003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用10年时间,在市周边营造100万亩森林,把郑州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城市。决定一出,马上聘请专业部门设计了高起点、高质量的《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以城区为中心的289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从2003年到2013年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总体布局是“一屏、二轴、三圈、四带、五组团”,就是沿黄河建设一道绿色屏障;以107国道和310国道为轴线,组织“西抓水保治沙,北筑屏障南建园”的建设格局;以市区为核心,沿三条环城路营造三层森林生态防护圈;沿贾鲁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连霍高速、京珠高速营造四条“井”字形防护林带;在城市近郊西北、东北、西南、南部和东南部建设五大核心森林组团。

  采取工程带动、创新机制、搭建载体等多种措施推动着郑州森林生态城建设。先后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水系林网工程、大地林网化工程、中心城区绿化工程、林木种苗花卉工程、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旅游业工程、生态公益片林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产业工程、名特优经济产业工程等10大工程。

  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已在城市建成区周边累计完成新增造林面积79万亩,沿黄河大堤建起了一道1100米宽、74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在市郊西北、西南分别形成了两个10万亩的森林组团,全市林地面积扩大到159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8%,绿化覆盖率达到36.74%,人均公共绿地9.98平方米;城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9.17%,去年我市优良空气天数达313天,尖岗水库涵养林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一些断流多年的小溪有了流水。我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为了让记者切身感受生态的变化,市林业局的同志带记者进入曾经是荒山秃岭、水源奇缺的侯寨乡一处新建的“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下了去新密的公路,各种各样、生长茂盛的森林跃入眼帘,许多蝴蝶在花上飞舞,不时有大胆的山鸡从路上穿过,喜鹊、斑鸠等鸟类在林间自由自在飞翔。随行的同志介绍说:“这个组团是2005年开始投资3.8亿元建的,已经造林11万亩了,栽种的有松树、柏树等80个树种,已经成为西南的大氧吧。”这些树木把尖岗水库的水过滤得更清,远处就可以看到碧波荡漾,所见所闻十分令人振奋!

  市林业局局长史广敏骄傲地说:“我市森林面积大幅地增加,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去年省林科院对我市森林生态城范围内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生态效益价值122亿元,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3万吨,释放氧气46万吨,涵养水源4800万吨,并且这个价值随着树木的生长,每年都在增长。”

  核心提示

  

  过去郑州风沙肆虐,市民饱受其害。改革开放后郑州经济年年上升,有能力关注生存环境的生态改造。在市委、市政府和各个方面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郑州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风沙大为减少,鸟类逐渐增多,地下水位回升,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郑州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生态游了。

  

  

  一个创意吸引了众多城市人

  

  “这池塘原来没有水,现在又有鱼和螃蟹了。”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贤高兴地说。

  近几年到过樱桃沟旅游的人都会对那里茂密的树木、清新而湿润的空气赞不绝口。可很多人不了解这里过去的情况。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樱桃沟在5年前叫石匠庄,正好在二七区、新郑市、新密市接壤的三角地。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的人家靠打造石磨、石碾、辊子、石臼等石器维持生计,所以外人就叫这里石匠庄。后来,逃荒迁移来的人家逐渐增多,形成了村庄。当时人们栽种的樱桃渐渐繁衍开来,历史有多少年,七八十岁的人也不知道。

  因为处于丘陵地带,这里水源奇缺,庄稼是靠天收,遇到雨水少的年景,庄稼绝收,生活往往青黄不接,人畜用水要跑很远去挑。59岁的张广贤回忆说:“我记事以来,庄稼绝收的年景就有两年。”

  改革开放前,沟沟岔岔生长的樱桃树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个劳动日好的年景两毛钱,差的五分钱。油盐钱只能靠养的猪和鸡,除了病人谁也舍不得吃一个鸡蛋。石匠庄村是市级贫困村。

  那年月,每到樱桃成熟的时节,生产队组织人员将长在树上的樱桃估斤,按人头分给各户。大家采摘后,相互约会,三五成群,挑着担子,晚饭后就步行向郑州市进发,当城市人上班时,他们以0.05~0.1元/斤的价格卖给果品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有了自主权,石匠庄迎来第一次樱桃树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大量樱桃树进入盛果期,因为樱桃果期短,农民来不及卖,就坏到树上了。樱桃丰产不丰收,农民为之苦恼,这势必挫伤果农栽种樱桃的积极性。如何解决果农卖樱桃难的问题成了侯寨乡领导的头痛事。

  1999年樱桃成熟前的一天,时任侯寨乡党委书记的司文一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举办樱桃节,让市区人来采摘樱桃,随便吃,但带走是5元/斤。那天上午,司书记连续给村支书打了10个电话商量此事。“到底中不中,我当时也怀疑。但乡里张罗,我们就试试吧!”张广贤说。

  乡领导组织人马,拿出资金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打出了广告。结果在五一节前后,石匠庄村有史以来来了那么多城市人,以至于造成道路堵塞。王老汉回忆说:“那几天我们这里的人比春运时郑州火车站的人都多,漫山遍野人山人海,人一过去,树上低处的樱桃就没有了。”

  樱桃节过后,果农一算账,不但收入没有减少,反而有所上升。从此,樱桃节年年举办,城市人在吃樱桃的同时,品尝着摘樱桃的乐趣,小孩子们也了解了“樱桃好吃果难摘”的知识;果农不出门、不采摘就卖完了樱桃,还能做一些吃喝的生意。石匠庄农民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收入,年人均收入3500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为此,石匠庄村从2003年改名樱桃沟村,声名远扬。真是一个好的创意让多方面受益!

(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