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专题报道:神秘的石磨盘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7-22 10:39:0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根在黄帝故里故都”系列报道之六

  1977年的一天,新郑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农民李铁旦急匆匆地往县城赶,他肩上扛着的是一块粗笨的石板。当年的李铁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个粗笨的家伙把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普通村庄,也因此而闻名世界。

  裴李岗文物

  件件是宝贝

  古朴雅致的河南新郑博物馆,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博物馆,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博物馆,却以馆藏丰富,珍品林立而著称。馆内常年珍藏着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文物精品,其中不乏稀世国宝,在最瞩目的位置就摆放着当年李铁旦背来的那副毫不起眼的石磨盘,而这副石磨盘就是震惊中外的裴李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谈及馆中文物价值,馆长杜平安说,这里面任何一件宝贝都是无价之宝,但是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副石磨盘。仔细打量这个被馆长视若珍宝的东西,只是一个朴素的黄色石板,表面虽然经过细致打磨,但经过岁月的琢磨后略显粗糙。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将它们与稻壳联想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猜想诞生了:先民将稻谷放在大磨盘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当磨具,脱粒工具产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盘面,更有利于增强脱壳取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手工的“谷物脱壳机”了。

  杜平安介绍:“这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的标志,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第一件文物。”这副石磨盘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尘封时光之门,把我们带回了31年前那个震惊世界的发掘现场——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而正是在这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村落,把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追溯到8000年前。

  揭开裴李岗神秘面纱

  农民李铁旦到达新郑县城后,当时任新郑县文化馆干部的薛文灿、李友谋、赵世纲在李铁旦的带领下急匆匆地赶往裴李岗村一处正在平整的土地。就在平整土地的现场,揭开的土层下面静静地躺着一具人骨。人骨不远处,一处明显的凹痕格外引人注目。

  看着被严加保护的现场,薛文灿的心放进了肚子里。就在这个老乡背着这副从平整土地现场挖掘出来的文物找到他时,他一度担心是否由于老乡的挖掘导致文物现场被破坏。但是从实地来看,保护得很好。出土的石磨盘印的痕迹原样没动,清晰可见,有人骨和碎陶片,是一座墓。

  薛文灿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农民身上背的石磨盘放置在这处凹痕里,只见石磨盘放下,凹痕与石磨盘紧紧地咬合在一起,不见丝毫的缝隙。薛文灿心中一阵激动,心说:“就是他。”他回身抓住这位农民的手:“老李,你立功了。”

  新郑裴李岗村发现重要文化遗址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经过有关专家的审慎研究后,同意对裴李岗村的文化遗址进行试掘。

  裴李岗敢对“中国文化西来说”说不

  3个多月过去了,在裴李岗村这处遗址上试掘开挖了5条探沟,试掘面积118平方米,发现8座墓葬,5个灰坑。共出土石器25件,陶器21件,骨器1件,兽骨2件,绿松石珠2枚,这是裴李岗遗址第一次科学发掘得到的实物资料。从现场出土的陶器来看,所发现的陶器仅有红褐色砂质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为手制,因此胎壁厚薄不匀,这与之前在仰韶文化里发现的彩陶明显不同,这些陶器更接近原始状态,初步推测是早于仰韶文化的先民所遗留下来的器物,而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难道,这里就是大家追寻已久的新石器时期的早期文化吗?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在上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随后他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说中国文明来源于巴比伦地区。由于当时的仰韶文化和随后发现的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而当时没有发现有关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的遗址,所以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我国文明起源于西方,并提出“外来信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的决定因素”。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新石器时期的早期文明呢?会不会是仰韶文化同期或者晚期的不同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呢?如果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将有力地驳斥西方一些学者所谓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和“外来信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的决定因素”等学术观点。伴随着出土的文物数量越来越多,薛文灿等人的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这些出土文物在其他已经发现的文化遗址上并没有出现过,自己即将见证一个震动世界的发现。不安的是在没有经过专家的鉴定和论证的前提下,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为了使这批文物的真实身份尽快得到确认,也为了使裴李岗这一文化遗址年代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当时的河南省文物局决定迅速将这批文物护送上京,让专家对他们验明正身。

  文物很快就摆到了考古学界泰斗夏鼐和安志敏先生面前,当两位考古学界的权威听完新郑的同志汇报后惊喜地说:“新苗头,很值得重视。”并追问有没有把出土的木炭给带来,得到确切答复以后,立刻让实验室的同志取走,要求他们尽快测定出年代。

  同是考古学界权威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看到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器物,当时便说:“这些陶器很早,年代至少在七八千年以上,是河南地区第一次发现,很重要。”

  七八千年!虽然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还没有最后的结果,但是,能得到专家的初步肯定已经让人欢欣鼓舞。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在距今7000~5000年;而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至少在七八千年以上,这说明,这是要早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1978年的早春时节,喜讯传来,该年度《考古》杂志第二期上首篇刊登的就是《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简报披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885+480年(未经树轮校正)。消息传来,参与挖掘的全体人员欢腾起来。就此证明,裴李岗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这个结论将有力地驳斥西方学者的荒谬观点,将中华农业文明前推到公元前5000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的有力证据。

  3次对裴李岗遗址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基、灰坑、窖穴、陶窑、墓葬等。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考古学家认为,从裴李岗出土的精美的石斧,精心雕琢的石镰、磨盘等器物以及大量的谷物化石看,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出土的猪、羊头骨说明我们的先民在驯养家畜、养殖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不单单地只追求温饱了,他们已经从单纯的是否吃饱的问题上升到了艺术欣赏的高度,农耕社会的文明曙光已经开始照耀在了中原大地上。

  裴李岗燃亮

  农耕文明的曙光

  在河南新郑博物馆,裴李岗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骄傲,单独摆放了一个展厅。精制的骨簇,尖头依然锐利的骨箭,一副副打磨精美的石臼和磨盘,一盏盏古朴拙雅的饮具,一件件气势宏大的陶器,足以让人对8000年前的先人称奇不已。而就在一枚弥足珍贵的裴李岗枣核旁边,摆放着一枚精致的绿松石饰品,虽然已经过去了近8000年时间,但是它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这更让人浮想联翩。

  在8000年前的某一天,清晨迎着朝阳,居住在裴李岗的先民们,用耒耜、石斧、石铲在田里进行耕作,不远处的金黄色的麦田里,一些勤劳的人们正挥舞着石镰进行收割。在部落的驻地,女性先民们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粮。小孩子们身上佩着象征宠爱的绿松石饰品带着几条小狗欢快地在父母身边跳动嬉闹。就在他们身后,临河的地方有着单间、双开间、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茅屋,茅屋里的陶纺轮正在嗡嗡作响,巧女手中的骨针上下翻飞,在兽皮和麻布之间连出一件又一件保暖的御寒衣。

  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简单的文化生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休息时,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当准确;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佩着骨饰和绿松石等,欢乐地跳舞,庆贺丰收或什么喜事。他们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装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头南脚北安葬,还根据他们生前的功劳(一说贫富)和性别陪葬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也是后世农耕文明的雏形。

  也是从这里开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拉开了帷幕,从三皇五帝到满清退出紫禁城,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辉煌也是最灿烂的农耕文明,它甚至波及到欧亚两个大陆。在最强盛的汉唐宋时期,整个世界都在仰慕中华的富足与优越。而这一切都起源自裴李岗文化时期,伟大的裴李岗文化孕育了中华八千年的农耕文明。

  国外专家聚焦

  裴李岗文化

  全球最大的自由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是这样解释裴李岗文化的:“(公元前10000年?~前7000年),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始于距今七千年,最早的远至距今一万年。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在这个词条解释中,着重突出了裴李岗文化遗址里面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即畜牧和耕种。从博物馆珍藏的与石磨盘同期的一枚枣核也说明当时生活在新郑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和管理枣树,这正是农业文明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外的专家已经开始着手展开对裴李岗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裴李岗文化

  不尽的研究和开发话题

  2007年11月11日,在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发掘了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文物30年后,新郑市裴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由热心裴李岗文化和郑韩文化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以及各界人士组成。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裴李岗命名的裴李岗遗址承载着光荣的梦想,将永远载入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史册。

  如今,站立在裴李岗遗址放眼四望,依然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依然是四野辽阔的农田,依然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祥和小村,似乎是不变的生活,依然是不变的日月星辰,但谁又能想到,转眼已过了万年呢。

 

( 作者: 晚报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刘伟鹏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