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斯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现代都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学期刊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
文学期刊就像城市的标识,说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人民文学》;说到天津,就会想到《小说月报》;说到上海,就会想到《收获》……
而提到我们郑州市,人们则对《小小说选刊》耳熟能详。
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小小说选刊》,20多年来畅销不衰,最高月发行量达64万份,多年来雄居全国文学类期刊发行量之首,其发表的数以百篇计的优秀作品被选入大、中专教材或被改编为影视剧,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作者,营造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集散地”。
能够踏上郑州的红地毯,捧回小小说奖项,是很多作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种恰逢其时的文体
中国当代小小说产生的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对阅读大部头的鸿篇巨制失去耐心,转而对短小精悍的文体产生兴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小说这种新的文体适应了读者对文学作品快速阅读的需要,恰逢其时,开始登上时代舞台。
小小说的语言可谓“惜字如金”,却富有活力,言简意赅,特色鲜明,许多优秀的小小说作者都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譬如侯德云的思辩、刘国芳的婉转、王奎山的温情、闵凡利的空灵,等等,都让读者津津乐道。
著名评论家雷达对小小说的评价很高:它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是老百姓的艺术,“小小说有较高的人文含量,有教化意义,甚至比大部头的作品具有更多功能,而且很有生命的活力”。
小小说直击社会万象,题材几乎无所不包。小小说的作者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离老百姓的生活是零距离的,因此,小小说置身于大众化、平民化视角,贴近现实生活,忧大众之忧,乐平民之乐,立大众之欲言,言平民之心声,表达群众的情感和理想诉求,它的受众非常广泛。
作家王奎山的小小说《红绣鞋》用一双红绣鞋作道具,展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韩少功的小小说《垃圾户》,将个别人的狭隘与狡黠刻画得入木三分;许行的小小说《立正》,仅以一个不可纠正的动作,就揭示出时代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的深刻烙印……
精短简约的篇幅,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深长的思想内核,优秀的小小说无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震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在网络文化、时尚文化、通俗文化冲击下,目前诗歌、散文等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
小小说这一文体却与时俱进,它一出现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犹如跳动的时代音符,不断丰富完善,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文坛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美国爱荷华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穆爱莉认为,小小说是顺应时代的文体,“这种文体有很深厚的内涵和意义,小小说有很多发展形式,把小小说编成小短剧,一二十分钟就可以表演,编成一个小动画片,几分钟就可以演完,它在网络、动画、手机等媒体上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一本做成品牌的期刊
20多年前,郑州的一群编辑就敏锐地意识到,小小说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是当代文学的阅读热点,它的前景非常灿烂。
于是,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杂志编发了第一期“小小说专号”。1985年,《百花园》杂志社创办的《小小说选刊》也应运而生,开始了对这一文体锲而不舍的追求。
此后,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刊载小小说。
当《小小说选刊》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小小说是大众的,还是小圈子的?这是《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集理论家、评论家于一身的杨晓敏给小小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平民的艺术。他认为,小小说必须服务于大众,才能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杨晓敏率领的编辑团队鲜明地亮出平民艺术的旗帜,在办刊过程中追求“三个大多数”: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
在这方面,先锋派的小说和诗歌是有过教训的,他们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拉大了与大众的距离,“孤家寡人”的生命力注定是难以持久的。事实证明,郑州的编辑们的眼光是犀利、深远的。
《小小说选刊》曾两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成为全国小小说的标志性刊物,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这份刊物走进了千家万户,自费订阅的读者中,青少年占70%以上,在全国纯文学期刊中首屈一指。
一家地方性的文学期刊,能够20余年专注于一种文体,使这一文体的影响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在当代期刊发展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小小说选刊》能够做成一种文化品牌,在于选择了小小说这种充满生机的文体,并精心打造自己的特色。
特色是期刊木秀于林的不二法则。
《小小说选刊》以“精品意识、读者知音、作家摇篮”为办刊思路,在办出自己的特色上可谓穷尽智慧,追求极致。
在作品的编选上,《小小说选刊》十分注重品位的高雅、格调的健康、故事的可读性、文笔的优美,以清浅带深厚,以平易带精湛,奉献精品力作。
有些刊物瞄上小小说这块蛋糕之后,也一哄而上,却由于缺乏清晰的办刊思路和理念,放低了艺术水准,走进了死胡同。
《小小说选刊》不但在全国期刊中异军突起,也成了众多小小说作者的精神领地,办刊理念为越来越多的期刊所效仿。
一种闻名全国的现象
时下,街头书摊上以美女作封面的时尚期刊及通俗故事类刊物比比皆是,纯文学期刊几乎芳踪难觅。
网络、影视等媒体也将越来越多的读者从书店里夺走,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文学期刊早已在市场份额中失去优势。
受众的接受程度,是衡量一种刊物是否繁荣的最直接表现。只有被市场和读者接纳的刊物,才能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近10年来,《小小说选刊》月发行量平均50万册,最高达64万册,发行量多年来在全国纯文学期刊中稳居第一。
2001年,《小小说选刊》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20多人的杂志社,1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1200余万元。
来到郑州,内蒙小小说作家史雁飞要打开心中的问号:《小小说选刊》的定价多年来一直是三毛五分钱,现在也不过两块五毛钱,真是既便宜又好看。“这么便宜,杂志怎么生存?”
对此,中国新时期文学领军人物王蒙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交通规则、不是炒股指南,读者能否接受全看刊物的魅力。《小小说选刊》不靠噱头、炒作,是靠实力冲出来的,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很成功。
多年来,《小小说选刊》的“掌门人”杨晓敏和他的团队把小小说作为文化资源和品牌来经营,引导并培育了稳定的读者群,以精品意识和品牌效应使小期刊闯出了大市场,引发了闻名全国的郑州“小小说现象”。
《小小说选刊》高度重视策划、发行和经营,精心打造一种既有精英文化品质、又有大众文化市场的读物,使刊物产生了名牌效应。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办刊理念是超前的。
自创刊以来,《小小说选刊》与多个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百余种小小说精选本,对小小说产品进行深加工,初步形成了集编辑出版、多渠道发行、广告策划、网络宣传、社会函授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20多年来,《小小说选刊》举办过上百次笔会、研讨会,设立了“终身成就奖”、“金麻雀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先后发现、培养了遍布大江南北的当代中国小小说作家主力阵容,有相当一批河南籍作家都是从写小小说起步,以邢可、孙方友、王奎山、司玉笙、严晓歌等人为代表的河南作家新锐队伍次第涌现,成为“文学豫军”的中坚力量。
从萌芽发轫到逐步繁荣,中国当代小小说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历程,在文学日趋边缘化的今天,小小说创作却方兴未艾。
现在,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人热爱小小说写作,创作的小小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业界公认,正是《小小说选刊》在推动小小说理念的发展、作家队伍的培养提携、读者市场的引导和培育等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小小说才一步步地走向高潮。
“我最初就是在这里了解到小小说的,”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胡平认为,小小说在郑州并不是自然发展,“事在人为,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如果按自然发展的话,小小说在文坛的影响力不会有这么大。正是有杨晓敏这样的人,有庞大的作家群体,小小说比自然发展要快很多。”
一座小小说的“圣城”
二十余年磨一剑,郑州及其《小小说选刊》,逐步构筑了小小说的高地。
郑州举办的每一次小小说笔会和评选活动,都能在全国引起震动。郑州的“金麻雀奖”,被视为小小说界的“诺贝尔奖”。
郑州以《小小说选刊》为龙头,还创办了小小说学会、小小说创作函授中心、小小说作家网等,被誉为全国小小说大本营、集散地和小小说作家的摇篮。
小小说作家、读者,把郑州视为小小说的“圣城”——一座令人敬仰的神圣的城市,小小说给郑州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
2007年5月26日至30日,“中国郑州·第二届金麻雀小小说节”在郑州隆重举行。150多名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作家、评论家,出席了这个盛大的文学节日。
“我们踩着小小说的脚印来到这个舞台,来到心中向往的郑州……”小小说节上,大连作家侯德云朗诵的诗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正是在《小小说选刊》的扶持下,侯德云逐渐具备了小小说创作实力。
著名作家冯骥才是小小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创作的“俗世奇人”系列、《苏七块》、《巧盗》等已成为小小说经典。在小小说节上,冯骥才动情地说:“20多年前,小小说刚兴起时有好几个名称,如微型小说、迷你小说,等等,我也曾创办了《口袋小说》杂志,可惜没能坚持下来。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有出版家、编辑家的眼光,多年的努力让小小说成了气候,我佩服中原人的文化眼光。”
小小说能够兴盛,冯骥才认为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我们赶上了一个充满想象自由和创造力的好时代,可以任意地创造我们想象的审美形式。“地利”跟中原这块土地分不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腹地,站在中原这块地方,往哪儿看目光都是四面八方的,所以,中原人才有这样的气魄。“人和”是指《小小说选刊》,他们是一个团结的群体,因为他们敬业,富有激情和创意,在这个文化大省的省、市政府支持下,才把小小说做到这个地步。
冯骥才认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四根柱子支撑着中国小说的大厦。小小说这个柱子在郑州,郑州的小小说综合体系已经形成,把小小说做成了一种事业。能够把小小说办成“节”,这魄力够大的!
对于小小说的未来,冯骥才充满信心:“现在全国小小说作家有1万多名,比较成熟的作家有1500多名,有这么庞大的基础,它不会衰落。”
现在,提到小小说,人们就会想到郑州。
评论家雷达说:“小小说应该成为郑州的文化象征、文化亮点之一。”
一个城市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它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软实力越来越重要。
不仅是《小小说选刊》,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形成了“花开百朵各自香”的局面,涌现出舞剧《风中少林》、动漫形象“小樱桃”、音乐大典《禅宗少林》、残疾人舞蹈《牵手》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的中原文化品牌。
放眼打量我们这座城市,她的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正在与日俱增。
( 作者: 本报记者 余英茂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