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潮动中原”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11-05 07:06:38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群吃文化饭的农民与一种农民文化现象

  2008年10月12日至15日,众多中外魔术家汇聚宝丰县,参加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暨“宝丰杯”全国魔术比赛。

  在这次魔术盛会上,令葡萄牙魔术大师大卫·苏萨、法国魔术大师奥马·帕夏等世界级“大魔头”意想不到的是,与他们同台献艺、各亮绝活的魔术师,有很多人竟然是地地道道的宝丰农民。

  近年来,宝丰县有5万多位农民吃上了“文化饭”,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涉海外,由此形成的“农民文化现象”备受瞩目。

  不仅仅是宝丰县,改革开放以来,吹拉弹唱、舞文弄墨,这些需要较高专业水准的文化行当,被中原大地上的一大批“泥腿子”鼓捣得有声有色。

  宝丰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魔术之乡”。魔术界人士大都知道,中国魔术数宝丰,宝丰魔术数赵庄,而赵庄魔术又数周营村最为兴盛。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周营村,村里数千平方米大的文化广场,农家庭院中的演出道具,随处可见的“挥动魔术棒,财源滚滚来”、“高举文化旗,共奔富裕路”等标语,使记者意识到,这个远近闻名的“魔术专业村”果然名不虚传。

  早在唐宋年间,周营农民就形成了玩魔术的传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周营村,圆周周,不唱大戏玩木偶。变戏法,耍提猴,锣鼓一响解忧愁。”

  然而,在封建社会,魔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魔术艺人被视为“下九流”,许多周营人常年走江湖打把势卖艺,却常常难以糊口。

  国难艺衰,国兴艺昌,民间艺术总是伴随着时代行进的步伐曲折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的魔术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东西,周营农民纷纷重操魔棒,走出家门闯世界,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赶海弄潮。

  在如今的周营村,“上至九十九,下到才会走,要论玩魔术,人人会两手”。村党支部书记王星介绍说,该村的魔术团由当初的几个发展到如今的112个,从业者达880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每年演出收入达2000万元。一首顺口溜这样描绘周营农民的生活现状:“住楼房,装电话,精致手机腰间挎;走亲串友坐轿车,联系业务现代化;男穿西装女穿裙,生活不比城里差。”

  48岁的周营村民刘顺是很早就开始闯江湖的先行者之一。他有兄妹8人,因为人多,一家人曾经连肚皮也填不饱。16岁那年,刘顺来到西安寻找机遇。一天,看到街头有位老人表演魔术,一会儿就赚了十多元钱,刘顺不由得眼前一亮,意识到魔术就是一种生财之道,就上前去拜师学艺。那位名叫王志富的老人是位行走江湖多年的老把式,架不住诚心学艺的刘顺软磨硬泡,老人收下他为徒。

  经过勤学苦练,刘顺将魔术练得炉火纯青。18岁那年,刘顺步入了魔术江湖,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是‘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后来我就在老家拉出一班人马,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

  1984年春节期间,刘顺等人到安徽一个县城演出,因为人生地不熟,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演出场地。面对困境,刘顺硬着头皮找到当地政府求助。在县政府办公室,几套魔术演下来,工作人员看得目瞪口呆,当即让他们在县政府门前搭台演出。当时的门票是三毛钱一张,几天下来,他们竟赚了上万元。

  和“吃皇粮”的国有艺术团体不同,宝丰民间艺术团体要直接面对市场风浪的考验,一路风雨兼程闯市场,家家都有一部写满酸甜苦辣的创业史。

  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期间,28岁的魔术师丁德龙表演的《牌技》,从全国54个魔术师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丁德龙还应邀到央视、凤凰卫视演出过。

  得知丁德龙是宝丰县商酒务镇水牛里村的农民,韩国魔术大师辛龙云大惑不解:“丁先生是农民吗?噢,那太了不起了!他的表演达到了魔术界顶尖水平,我看了很震撼!”韩国的青年魔术师多是通过在大学魔术专业学习成才的,辛龙云难以想象,一个农民是如何成为魔术高手的。

  外国同行哪里知道,因为没有条件进行专业学习,丁德龙比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4岁时,丁德龙就随父亲丁发生到全国各地乡村演出,父亲表演,母亲看场子,哥哥打锣他敲鼓,一家人走到哪儿演到哪儿,风餐露宿,历经坎坷。有时夜场演出晚了,小德龙敲着鼓就睡着了,为此他的头上没少挨哥哥的锣棰。就这样,在半睡半醒之间,丁德龙开始了他的魔术启蒙课。

  “几十年前,宝丰的农民演出团体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夫妻结伴、父子同行,三五个人搭个帐篷就演开了,所有的行头不过几十斤。”66岁的丁发生老人回忆说。

  如今,丁发生的后辈们迎来了事业黄金期,“只去大城市表演,档期排得满满的”。他家由大儿媳任团长的家庭股份制摇滚魔术团,拥有的道具三汽车也拉不完,仅灯光音响就价值30多万元。

  更让丁发生欣慰的是,小儿子丁德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魔术是如痴如醉。丁德龙从小就对玩扑克牌很感兴趣,听说瑞典的变牌大王皮旦马韦的牌技是国际一流,他就四处打听买来皮旦马韦的表演光碟学习,除了演出,他成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苦练牌技。

  一天凌晨3点,丁发生发现儿子的房间还亮着灯,看到丁德龙的双手练牌技练得又红又肿,他心疼地流下了热泪,催促儿子马上睡觉,丁德龙只得钻进了被窝。第二天,丁发生在丁德龙的被窝里看到很多扑克牌,原来,虽然上了床,丁德龙仍然在被窝里练功夫。

  经过刻苦练习,丁德龙练就了一套独特的牌技:国际变牌大王皮旦马韦单手抓牌,可以连续抓5张,丁德龙可以连续抓10张,而且双手同时抓牌,一次能抓20张。

  农民创造了一种文化现象

  神奇的魔术,正在改变着宝丰农民的生活。

  “别看我是干这一行的,遇到演出我都场场不落地看,咋也看不够……”宝丰县赵庄乡大黄村39岁的任振伟一副老板派头,说起魔术他兴致勃勃。

  任振伟的咽喉下有块明显的疤痕,那是他多年苦练“钢枪刺喉” 节目留下的纪念。靠表演魔术,短短十来年间,任振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任老板”,仅交通工具就有别克轿车、宇通卧铺车、依维柯客车等6辆,价值40多万元。

  魔术为宝丰农民带来了滚滚财源,变成了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每年春节,宝丰的艺人们纷纷将收入寄回家,仅赵庄乡的金融机构每天都能收到近百万元汇款,这些机构被当地人称为“魔术银行”。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魔术演艺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道具、音响、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演出服务产业每年创产值700多万元。前往赵庄乡的路上,经营魔术道具、大篷的店铺不时映入记者眼帘,该乡已形成全国唯一成规模的民间艺术演出服务市场,占地50多亩的“赵庄魔术大观园”内,演艺大厅、魔术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200多米长的“魔术商贸一条街”,吸引着全国客商纷至沓来。

  宝丰农民不但在演出市场中闯出了路子,赚到了票子,还换了脑子。

  有了“第一桶金”后,刘顺看到为魔术表演团提供道具是个商机,便创办了宝丰县最早的魔术道具生产企业。如今,刘顺的道具厂制作的道具和服装有200余种,装备几个魔术表演团不在话下,年收入10多万元。

  耳闻目睹了宝丰魔术产业的状况,法国魔术大师奥马·帕夏十分惊讶:“宝丰的农民魔术师队伍规模之大,表演水平之高,经济收入之丰,在世界各国是罕见的,不是亲眼所见,让人难以置信。”

  目前,全国有2000多家民间演出团体,10余万名民间艺人,其中宝丰县就有1400多家演出团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年收入4亿多元,演出收入占当地农民年收入的70%以上,表演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全县很多乡镇都形成了“村村有团体,户户有演员”的从业格局,魔术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除了台湾,全国各地都留下了宝丰农民艺人的足迹”,宝丰县委书记严寄音自豪地说:“这么大的市场,是宝丰农民用脚板一块块踩出来的!”

  宝丰魔术的兴起,被文化部称为“宝丰现象”。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认为,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许多演出团体都抱怨市场萎缩,宝丰的艺人们却闯出了一个大市场。宝丰魔术的发展是个创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特色文化产业村遍中原

  宝丰农民的成功并非个案。

  在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记者见到了另一番文化产业胜景。

  这里的村民是农民,又是画家;王公庄是村庄,又是画院。村里家家有画室,处处闻墨香,“某某绘画工作室”的招牌随处可见,当地农民的绘画作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还远销到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过去,王公庄人将老虎视为镇宅驱邪的灵物,擅长画老虎,可是谁也没有把它当饭吃。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进城卖画,竟然卖出了大价钱。一张画能卖多少钱呢?当地人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张画,一亩粮。

  惊喜之余,很多人才意识到,平时瞧不上眼的绘画手艺,是个能挣钱的“香饽饽”,于是村民们纷纷从事绘画。

  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王公庄人品牌意识、产业意识日渐增强,绘画之路越走越宽广。村支书王培运告诉记者,他们成立了农民书画院和虎文化传播公司,注册了“王公庄”、“民权虎”等品牌商标,村里的画家已由创作“虎画”等单一品种,向油画、烙画、麦草画等领域拓展,同时开发出绘画工艺品、蛋壳彩画、工艺雕刻等相关产业。王公庄人还把“毛坯画”进行装裱,把成品画装入豪华礼品盒内,做成高、中、低档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还经常邀请国内著名画家到村里指导,提高农民画师的绘画水平和画作品位”。

  “荷锄弄丹青,泼墨画虎雄”, 王公庄农民绘画画出了一片新天地——1300多人的村庄,有800人从事绘画,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1500多万元。一批农民画作经纪人往来于产销两地,父子画家、夫妻画家、兄弟画家层出不穷,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王公庄村变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画虎第一村”。

  和王公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许昌县灵井镇兴源铺村有一位名噪全国的农民导演赵兰卿。2005年,他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自拍电影《鬼子进村》。接着,赵兰卿又携手央视编导拍摄数字电影《超级拉拉队》,献礼奥运并向全国发行。在该村,像赵兰卿这样的文化能人不止一个,村民孙保山还编排了一场乡村版的“春晚”。

  近年来,河南各地农民打造出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如濮阳民间杂技、浚县黄河陶艺、新安县下孤灯村的黄河奇石、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影视基地、淮阳县临蔡镇许庙村的风车制作等等,都享有盛名,展现出广阔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去年,包括王公庄村在内的19个乡镇、26个村,被评为全省首批特色文化产业村或乡镇,农村文化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之势。

  从“土”到雅的嬗变

  农民曾经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形象,似乎是与文化不沾边的。

  然而,从土里刨食到吃“文化饭”, 新时期农民一改过去的形象,在文化产业里“淘金”,用智慧开启了致富之门,不断“井喷”的农民文化现象说明:农民离文化并不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众多农民不但完成了从“土”到雅的嬗变,他们思想上的变化更是值得称道。

  现在,宝丰县的魔术艺人都十分注重节目的创新,演出形式由原来的“撂明地”发展到进剧场演出,演出节目由单一的魔术,发展到集魔术、歌舞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节目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给人们增添欢乐。

  赵庄乡大黄村鑫磊艺术团团长张永峰16岁就率团演出,12年赚下了300多万元。31岁的张永峰很“老道”地说:“现在演出要靠新、奇取胜,节目要有品位,不然就没观众。”一番话,使记者感受到这位农民艺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为了在市场上站住脚,张永峰不但要求节目健康向上,演员也要浑身是戏。经过创新后,他们演出时,很多老外也连声喊“OK”,剧场老板敬佩地称张永峰是“农民艺术家”。

  2004年6月,赵庄乡周营村农民王巧带人到福建演出,10个月后就寄回5万多元,王巧的爱人张本周不禁编了一段顺口溜抒发心声:

  改革开放似春雨,万余艺人献绝技。魔术变得俺家富,全靠政府来帮助。弘扬文化促经济,赶海弄潮天涯路。

( 作者: 记者 余英茂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