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张义岗和外界连接的只有一条路,村庄土地广袤,传统耕种和养殖是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而即将迁往的邓州市孟楼镇却与之相反,紧邻城镇、国道,不少人已经开始盘算着做生意或者出外打工。对于张义岗人来讲,老家是闭塞的,新家是开放的,他们的谋生习惯以及原有的生活方式,面临着新的改变。
两个孩子在村子里的一棵老树下玩耍。
村民徐振红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前,现在他们一家四口住在村子废弃的学校里。
村中能人 在哪里生存都一样,“继续跳腾”
安静的小河边,几个孩子背着一个“药筒”,把两根带电的杆子插入水中,慢慢前行,一会儿,水中的大虾就粘在杆子上。河边的回水湾处,几个人分散而坐,面前,四五根渔竿,飘荡在水中。
“钓了几条?”张吉良站在高处,扯着喉咙向远处呼喊。
“你过来看看。”那边扯着嗓子回应着。
张义岗人和其周边几个临水而居村庄的村民一样,大多熟识水性,擅捕虾、钓鱼,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给鱼贩子。附近的渔贩,张吉良都很熟稔,因为大多曾是他的客户。
张吉良是张义岗行政村二组组长,现在每天的职责就是处理组里村民即将搬迁前的各种琐事。在担任村小组长之前,张吉良一年到头大多时间奔波在外,“贩卖鱼虾”。
张吉良偶而也会下网捕虾,大多时候,他都是支个小摊,收购附近几个村庄渔民的“战利品”,把鱼虾装在冰袋里,运往郑州水产市场,进行批发销售。
“或许你们在郑州吃夜市的时候,吃过我送去的大虾呢!”言语间,张吉良不无得意。
张吉良形容自己是个“能跳腾的人”,年轻时做过多种生意。
除了生意,张吉良也像普通的张义岗人一样,在自家的院子里搞养殖。不同的是,其他村民养肉猪,他养老母猪,专门卖猪仔,一年也有2000余元的收入。张吉良也养牛,不过是“短线投资”,1000多块钱买的牛,养几个月,只要能赚个三五百,他立即“抛售”。
未来的谋划,张吉良并没有考虑清楚,他说:“或许继续做生意?但一定不是贩卖鱼虾。”生活对于他看来,在哪里生存,都一样,“继续跳腾”。
养殖农户 新家没法再养牛羊了,生计还得重新考虑
杜莲英顺手在路边的树上撸下一把树叶,扔在篮子里。
割草撸树叶,在杜莲英看来,只是顺手的事情,村子邻山靠水,水草丰美,是饲养牲畜天然的草场。忙完家务,挎个篮子,三两分钟,就可以把家里牛羊的吃食搞定。
紧邻马路,就是杜莲英的家。杜莲英说,自家的院子靠近马路拐角,占了便宜多占了半分地,下来有四分地左右,而张义岗村多数院子标准为三分半地大小。
进了院子,正对大门是一座大瓦房,左边是偏房,右边是储物间,后面一排,猪舍、羊圈、牛棚,一字排开。空旷的院落间,四轮拖拉机可以转圈,杜莲英种了一棵葡萄树,树下小鸡自由嬉戏。
猪舍、羊圈、牛棚里已经没有了牲畜,因为临近搬迁,全部卖了,只剩下几只兔子、20多只小鸡。
坐在空旷的院子里,杜莲英想起了从前,鸡鸭与猪抢食,牛羊咀嚼着青草……院子里的声音是热闹的。闲时将牛羊散放在家附近的草地上,自己割割草,与熟人聊聊天。
到了年关,卖掉老牲畜,买一批新牲畜,年复一年。养殖占了杜莲英家庭收入的1/3。在张义岗村,养殖和耕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家每户都是“庭院养殖”,猪羊牛鸡鸭,看个人本事。村里人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杜莲英一家7口,人均5亩地,家里的主业还是种地,村庄的土地起伏不平,属于广种广收,一亩地一年两季庄稼,纯收入千余元。
在张义岗村民的眼中,张义岗依山傍水,土地广袤,人均耕地三至五亩不等,有荒坡草场植树养畜,有广阔的水面发展水产业和捕捞业,收入渠道多种多样。安置区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建立,无法进行“庭院养殖”,这就使得像她一样的养殖者,不得不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未来怎么生活得更好,杜莲英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
外出打工者 对年轻人来讲生活几乎没有改变,还会在外闯荡
和守土的杜莲英不同,徐振红已经脱离了土地10年,他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出外打工者之一。
如果不是搬迁,他不会回来,一家4口人常年在外,他和爱人在石家庄一家工厂打工,大儿子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徐振红把家里的耕地承包给了哥哥。
家里老房子在去年连绵的大雨中倒掉,他也无心修复。回村的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暂居在村里小学的校舍内。
生活在张义岗还是在新家,徐振红觉得没有明显的区别,情感上他喜欢老家,因为那里留有他太多的生活记忆;理智上他更喜欢新家,因为终于结束了漂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夙愿即将实现。新家的房子是两层小楼,徐振红现在一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到新家监工。
村里像徐振红一般年纪的人外出打工的并不是很多,大多还是在家务农。而像儿子徐世伟一般年纪的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他们生活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工厂里,寻找着青春的方向。
在外10年的生活,徐振红已经习惯了城市里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猛然回村,一切变得不习惯,买菜只能去亲戚或朋友的菜园子里摘点,洗澡只能去村边的小河……
徐振红想搬完家后,继续回厂里上班,而妻子则想在新家附近开个餐馆。而对于儿子一般年纪的后生们,搬迁后的生活几乎没有改变,他们的选择还是外出打工。
乡间艺人 去新地方还得重新打名气,希望也能“一炮走红”
张思涛夫妇被称为村里最有才的人,他们的谋生方式与其他村民相比,有点“异类”。他们既不养牲口也不外出打工,因有一身才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去表演。
张思涛从15岁开始就干这行,原本是随团表演,现在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乐队。这些年,他和家人的脚步走过附近的山山水水,渐渐有了名气,一个月收入至少2000元。
7月17日上午,张思涛的妻子陈文月在自家院子里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民族舞蹈《高山情》。这个仅有几分钟的舞蹈,证实了邻居对她的评价:“最有才”。陈文月腰身摆动,双目顾盼有神,跳罢深鞠一躬,大方谢场。
“我还不是最有才的,我老公才是。”陈文月说,她老公张思涛不但会弹琴唱歌,还会吹唢呐,甚至会吹萨克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会表演魔术。
他们现在担心的是,搬迁之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己的生意会受到很大影响。“好不容易在这周围有了知名度,一旦搬走,来往不便,人家就不请你了。”张思涛说,以后他要“重新打门市”,准备在孟楼镇上租间房做这个生意,希望在孟楼也能“一炮走红”。
“从故乡迁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有各种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淅川县香花镇镇长张光东对此并不讳言。他认为,这是一个移民现实的心理阵痛期。
[新闻延伸]
新家邓州孟楼镇
交通要塞经济富庶
张义岗迁入的新家邓州市孟楼镇,位于豫西南边缘,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一街之隔。207国道纵贯全境,北靠豫宛连中原大地,南通荆楚接“鱼米之乡”,自古就是豫、鄂、川、陕毗邻地区的交通要塞和豫鄂边缘物资集散流通中心。
孟楼镇的小辣椒闻名全国,已经建成的豫孟汉正街、豫孟辣椒城两个专业市场,是豫西南最大的小辣椒、粮油、棉花、农机、竹木交易市场。全镇各类企业近千家。在这里,更多的人选择了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做生意或者出外打工。
淅川县香花镇镇长张光东认为,政府已经初步提出了发展大棚蔬菜基地、苗圃园区等设想,移民需要的是改变原有的谋生观念,政府也会帮助村民度过暂时的心理阵痛期。
“把移民安置好以后,会着手对移民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发展大棚蔬菜、小辣椒和苗圃的种植……来到我们孟楼镇后,他们的收入不会少,生活也差不了的。”邓州市孟楼镇移民办副主任徐新芳说。
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告诉本报记者,南阳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确保搬迁移民住有新居、学有新校、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他说,“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是国家对于移民安置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建好新家园,安居乐业,张义岗人的新生活开始起步。
(编辑 徐珂珂 戴新馨)
( 作者: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袁帅 牛亚皓/文赵克/图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