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独家责任:互相养老试解农村孤寡难题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10-28 09:32:37 来源: 中原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在新乡辉县市张村乡平岭村太行山的深处,有几间石头房,石头房后墙上写着“向阳幸福院”几个大字,院落里,几个老人正在晒太阳,他们全都免费在这里过着“幸福的日子”。“向阳幸福院 ”的创办者是一位名叫郭永和的当地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郭永和就开始了他的慈善事业。上世纪90年代初,郭永和开始探索“互助养老”之路,创办了“向阳幸福院”。按照郭永和的话说,通过这种模式,在20多年里, 帮助了上千名孤寡老人,他希望自己的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能推向全国。就在上个月,他获得了“全国优秀公益人物”荣誉称号。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文 图片由向阳幸福院提供

  

志愿者们经常到向阳幸福院参加义务劳动。

  “院长”亲自照顾孤寡、残疾老人的生活

  从辉县出发向东北走,大约15公里太行山深处张村乡平岭村,几间石头砌成的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半山腰上,院子背后是公路,前面是山谷,没有院墙,两条黑狗听到脚步声,狂吠着守护着院落。

  院落的南侧有一个平台,张世敏、陈正忠两位老人都已经85岁了,他们坐在板凳上晒太阳,时不时地聊上几句。袁长清比他们的年龄小一些,坐在平台的另一侧,望着山谷出神儿。

  见有人来访,正在案板上和面的郭永和从屋里迎了出来。屋内设施相当简陋,墙边摆放着几口大缸,靠近门口的案板上放满了做饭用的器具,一张简易的沙发、一张小方桌和几张木凳,差不多算是向阳幸福院的全部家具了。

  屋前是一锅灶,灶里的火还在燃烧着。郭永和说,他们向阳幸福院如今还在烧柴,“这比烧煤要省钱得多”。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郭永和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盛好饭菜,端到他面前的石板上;行动还算灵便的老人则与郭永和一起围坐在小木桌前,像生活了多年的亲人。

  有人喊他“郭院长”,他总给别人撂上一句话:“这里没有院长,只有服务员,我也就是向阳幸福院的第一服务员。”

  张世敏老人说,“老郭”真是太辛苦了,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患有脑梗塞、冠心病、类风湿、腰椎等多种疾病,但还要照顾几位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的生活,请人到山上嫁接果树,接通水管浇地、喂猪等。

  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太行山的孤寡老人

  郭永和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河南省辉县一个贫穷的家庭,6岁就担负起了繁重的劳动,靠捡煤核、拾废品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初,郭永和参了军,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1983年,他转业到了河南省新乡市一家国有企业做保卫干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郭永和承包了一家小企业,经济上开始富裕起来,按照他的话说:“每年会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经济富裕后的郭永和成了一名扶贫济困的“爱好者”,一有空闲,就骑上自行车到新乡市郊区慰问、帮扶孤寡老人。冀场村的赵大妈、西王村的刘大娘等孤寡老人的家里经常出现郭永和的身影,担水、打扫院落,什么活都干。

  郭永和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看报纸,了解到辉县北部山区由于干旱缺水,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贫困,于是,他暗下决心到贫困山区搞慈善。1989年冬天他骑着自行车几乎转遍了辉县张村乡西部的村庄,发现这里的孤寡老人特别多。

  那年春节前夕,郭永和驾驶着他新买的东风三轮车,带着慰问品和救助金,对几个村庄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和帮扶。第二年春节前夕,郭永和又开着他的三轮车来了。

  1991年秋天遇到大旱,小麦无法播种,郭永和在1992年麦收前,拉来了一汽车面粉,送到了几个村子的孤寡老人家里。

  上世纪90年代,一场场灾难降临到了郭永和的头上,他的父母先后病倒,不久后妻子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之后离开人世。更不幸的是,脑梗塞这一病魔也缠上了他,自此以后,他走起路来就一瘸一拐。但郭永和没有放弃他的慈善事业,并且为此辞去了工作。

  1999年春天,在家养病的郭永和想起了他的战友谭兵船,他邀请谭兵船到太行山转转,去慰问慰问当地的孤寡老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两人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历经河南、山西边界的100多个村庄,查访慰问了几百户孤寡老人和孤残人员,总行程2000余公里。

  这一次太行山“旅行”后,谭兵船就毫不犹豫地加盟到郭永和的慈善事业中,很快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一起支撑着向阳幸福院。

  郭永和称,他搞慈善事业已经25年了,已成为习惯,停不下来了。“我现在把遗嘱都已立好了,要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太行山里的孤寡老人。”

  倾其所有,是为了照顾更多的孤寡老人

  郭永和说:“向阳幸福院最主要的模式就是互助养老,现在来看,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郭永和介绍,在向阳幸福院里生活的孤寡老人并不固定,有时八九个人,有时三四个人,目前有6位老人生活在向阳幸福院。在向阳幸福院里,没有专职的服务人员,全部是孤寡老人相互照顾。这几年,身体好点的老人照顾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过几年又有老人来照顾他们,年复一年,不断循环。

  在向阳幸福院,郭永和和谭兵船都把自己叫做“第一服务员”,尽心尽力照顾着这些孤寡老人。2004年冬天,张世敏老人患上了脑梗塞,住进了向阳幸福院。有一次,张世敏七八天没有解大便,肚子胀得实在难受,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决定为他洗肠,管子插好后,护士们感到不方便都离开了,郭永和硬是用手指把坚硬的粪便一块一块地抠出来。

  10月24日,张世敏老人见到记者时说:“如果不是老郭,我早就没命了。”

  “在有了大病之后,能拿出上千元去诊断治疗的孤寡老人不多,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病没有上千元根本就无法治疗。”郭永和又想了一个主意,组织合作医疗,用集体的力量加上向阳幸福院的资助,为那些大病患者筹集医疗费。

  “原亮、陈正平、郭佳善等10多位老人的大病治疗就是通过这种办法得到了解决。”郭永和说,“由于国家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我们的合作医疗自然就解散了,但有时我们会为那些特困的孤寡老人缴纳医疗保险金。”

  为照顾更多的孤寡老人,郭永和和谭兵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共计20万元。

  种植果树、办小型养猪场、鼓励村民来幸福院参加劳动

  在创办向阳幸福院之初,郭永和就定下了“以院养院”的方针,郭永和说:“我是一位城市平民,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来养活这些孤寡老人,我办向阳幸福院时,我们的国家还不太富裕,五保、低保制度在农村还都没有实行,当时想到的是帮孤寡老人解决一些困难或治疗一些疾病,一经深入,觉得自己的两三万根本经不住折腾,这时就想到了开荒种田。”

  一开始,郭永和买来了种子,在荒山上开垦了五六亩土地,种上了小麦和玉米。

  种了两年,郭永和、谭兵船看到单纯靠粮食生产,收益太少,就又有了种植果树的主意,果树种上后,到结果还要几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两人商议后,决定发展养殖业。郭永和从亲戚那里借来1万多元,谭兵船也从开封的家里拿来两万元,办了个小型养猪场,满心欢喜等着收获。

  但让郭永和、谭兵船想不到的是,他们养的母猪下的猪崽很多得了病,死亡率很高,他们索性把床铺搬进猪舍,昼夜护理猪崽,经过精心呵护,崽猪病死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2006年生猪出栏120多头,为向阳幸福院获取了一笔不小的资金。

  郭永和说,为了达到以院养院的目的,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账本,鼓励附近的村民来参加劳动,对参加劳动者,都会记上10分、20分的积分,一旦这些参加劳动的村民有了大病或者过年过节发放福利,就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收益分配和救助成果。

  由于常年劳累,2008年12月27日,谭兵船离开了人世。妻子的离世让郭永和苍老了许多,不过,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辉县和新乡的一些热心人听说他的事迹后,经常来这里参加义务劳动。

  随着来参加劳动的志愿者的增多,原来一直回避记者的郭永和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他说:“我和前几年相比,愿意接受采访不是为了要捐助,而是要把我们的做法推广开去,也希望有人继续把这项事业做下去。”

  (编辑 徐珂珂)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