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原文化 |
“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在南宋乾道年间,就“定养士额二十人”,后来扩到三十人。岳麓书院名气出去以后,远道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别置额外学生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等于是增加了10个旁听名额。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明道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这样做的目的,是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明道书院还规定,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和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真是不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古代书院中的学生会学些什么呢?邓洪波教授告诉记者:“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还是很科学的。”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学业考试以南宋时期的延平书院为例,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经济利益挂钩。
德行考试的考核标准一般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而普通的书院,则从更实用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破坏伦常的,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再入书院。
毕业了没有就业文凭但仍有人当做“高考复读班”
中国古代的书院,并不能为学子提供一张就业文凭,充其量只有一张肄业证。但是学子们还是源源不断而来。他们之中,有人是拿书院当“高考复读班”,希望经过名师点拨,金榜题名。也有的人,是为了学问而来。不管是为什么而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书院内,他们将极有可能亲眼目睹国家级的学术盛会。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徐雁平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书院史上几次有名的盛会,他强调:“在这些学术盛会上,大师与大师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在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书院历史上记载较早的一次学术盛会,发生在南宋乾道年间。当时,理学大师朱熹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于是他从福建崇安千里迢迢赶到了潭州(今长沙),目的是为了向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另一位理学大师张栻讨教。在湖南期间,朱熹与张栻就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讲的高峰期,曾经三昼夜不下讲坛。远近来听他们会讲的人不计其数,饮马池的水都被马喝干了。会讲期间,两位大师还写诗唱和,居然写出了149首诗。
上一页 | 第 | [1] | [2] | [3] | [4] | 页 | 下一页 |
( 作者: 白雁 )
|
马上评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