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剧照
中国青年报:《唐山大地震》何须为炒票房所累
《唐山大地震》全国热映,票房也成为热炒的话题。在电影上映一天后,笔者发现,至少有三种版本的首日票房数据(3300万元、3400万元、3620万元)相继出炉,一时让人难辨真伪。
据了解,目前我国电影票房的权威数据统计来自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但该办公室的票房数据并不向公众或媒体开放,只授权《中国电影报》发布,而这份周报的最新出报时间是上周四,即《唐山大地震》公映的同一天。上述数据从何而来,真实性难免让人怀疑。
其实早在去年,《唐山大地震》的制片方和导演冯小刚就喊出了5亿元票房的口号。不难看出,5亿元不仅是一个新标杆,意味着将超越《建国大业》,一个崭新的国产影片票房老大的诞生,同时也是给《唐山大地震》很好地宣传造势。我毫不怀疑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智商和敛财能力,但一部电影在未上映甚至未拍好之前,就大肆炒作票房,难免让人对其诚意产生怀疑,更不要说这还是一部题材沉重的主旋律电影。
这让人不由想到日本影片《入殓师》。用导演泷田洋二郎的话说,他拍摄此片很大程度上是欲诠释自己对生与死的理解,并无多少票房追求。而且,如果用市场化的眼光来看,他的这部选材偏冷、制作成本偏低的电影,的确存在着很大风险。但泷田洋二郎却以独特细腻的讲述方式,让影片赢得了世人的普遍赞誉,并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目前,该片已经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票房最高、口碑最好的影片之一,并已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上映,全球的最终票房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
电影《入殓师》告诉我们,好电影无须愁票房,而那些整天为票房所累,却不在电影品质上下工夫的电影人,也难免与好票房失之交臂。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们的电影也和地方政府一样,陷入了一种发展冲动和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幻觉里。媒体、影视公司、主管部门都在炒作电影“亿元俱乐部”,对票房追求有加,对质量和口碑却关注不多。
资料显示,中国电影票房从10亿元到20亿元,花了5年时间;从20亿元到30亿元,用了3年;而从
30亿元到40亿元,只用了1年。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增幅最快的电影市场之一。虽然生产和票房呈现“大跃进”,但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今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一部《阿凡达》吸金13.5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近1/4;目前国产电影年产量虽然达到了400多部,总数排名世界第三,却有70%的影片成了竞争炮灰,根本就赚不到钱。不要说票房指挥棒给电影业带来的畸形发展,单说因此而造成的巨额浪费,就着实让人痛心。刘道彩
(编辑 keke)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