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中原文化

说说做鞋那些事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8-18 17:04:50   来源: 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一次乘火车去南方,车厢里几个人都健谈,有位小老板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是作协的。“您,做鞋?”他不信,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又说,“那您一定是皮鞋公司的老总!”萍水相逢,无须辩白。他又很关心欧盟企图对中国鞋类征收反倾销税的事,话题便由此展开,一路上谈到了各种鞋,高跟鞋、尖头鞋、旅游鞋、运动鞋、休闲鞋
,以及地球上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穿中国造的鞋。

  你会做鞋吗?这话若问今天北京的女孩子,她大概会感到奇怪,或者发笑。然而,60年前的中国姑娘如果不会做鞋,就很难找婆家。牛郎织女,男耕女织,这种华夏文明至少延续三千年了。衣食住行,这个衣,包括了纺线、织布、缝衣、做鞋,是中国妇女的基本功和拿手好戏。大姑娘嫁到婆家,当年要为全家老少各做一双新鞋,以确立自己的家庭地位,否则就会沦为遭白眼的笨媳妇。

  其实,待嫁姑娘已经把做鞋当成展示才能的一种标志。虽然琴棋书画、言谈举止、梳妆打扮,都能表现姑娘的文化教养,而做鞋却是心灵手巧、勤俭持家、针线传情的集中表现。电视剧《亮剑》里的小妇女主任爱上了八路军团长李云龙,送给他的定情信物就是自己做的一双布鞋。农村如此,皇城亦然。《康熙王朝》里的苏麻喇姑爱上了“帝师”伍次友,发现他的鞋破了,就悄悄量了尺寸,亲手做一双鞋送给他。苏麻喇姑是康熙皇帝心爱的“姐姐”,伍次友不敢竞争。但是定情信物已经送出手,苏麻喇姑则冒死拒绝当贵妃,献身佛门,终身不嫁。由此可见女孩子做鞋的分量之重。

  我小时候常见几位大婶坐在胡同口老槐树下纳鞋底子。纳底子是做鞋的重头戏,先用锥子扎个眼儿,再用手指上的顶针把系着粗麻线的大针从眼儿里顶过去,拔出针来,将麻线绕在锥子把上“嗞”的一声勒紧——才算完成了纳底子的一针。鞋底子上的针脚密密麻麻,一针紧挨着一针,几百?几千?反正她们就是这样“嗞”、“嗞”地纳着,为自己的家人、亲人做鞋纳福。朝鲜战争期间,我收到过故乡北京的慰问袋,里面就有一双布鞋,鞋垫上用红线绣着“送给最可爱的人”。可见当时的北京人还会手工做鞋,承袭着针线传情的鞋文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红军战士大多会自己编草鞋,他们是穿着草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我在江南穿过一种用苎麻纰编织的麻鞋,轻便透气,沾了雨水也无妨,一会儿就干。南方天热多雨,最常见的便鞋是“呱嗒板儿”,鞋底子就是一块木板,前面一条脚背高的拱形皮带,极其简便,光脚穿着它可以上街,可以跑步,冲凉也不必脱鞋,我在广州棉纺厂见过下班时一群女孩子穿着“呱嗒板儿”嘻嘻哈哈跑向洗澡间的情景,“呱哒哒”一片脆响,如音乐,为冲凉的愉快伴奏。湖南有一种木屐,鞋底镶着6个半寸高的鞋钉,只有前半截鞋面,是刷了桐油的水牛皮,专供雨天用的,你可不脱鞋袜直接穿上这种套鞋出门,不怕泥泞,不打滑,回家时脱在门口,别人也能用。抗战时期我在湖南农村常穿木屐上小学,教室门口摆着一大溜木屐,这种场景在有了胶鞋和塑料鞋以后就看不见了。傅作义将军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聂荣臻司令员送给其和谈代表邓宝珊将军的礼物是一双皮鞋,据说寓意“在人生旅途重新起步”。

  满族妇女的花盆鞋是一大发明,穿上它,不但增高,而且必须挺胸收腹,举止文雅,亭亭玉立。可惜没有申办专利,否则你欧洲人的高跟鞋——仅仅挪动高跟的位置,也难免抄袭之嫌呢。若打官司,WTO能支持你抵制中国鞋吗?

    (编辑 安吉)

( 作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