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聚焦 |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带着这样的忧虑,为了加强学生作文训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搞活校园文学,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橡树文学社,恢复了校刊《黉学》和校报《黎阳学子》。
然而,尽管语文老师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邀请大学教授讲座、学校教师辅导,组织校内主题征文比赛,但都收效甚微。橡树文学社开展的活动最少时只有五六十人来参加。起初,学生还有一些文学创作的激情,但不久热乎气就消散了,作品寥寥无几。以至后来,文学社的征文活动都无人问津了。与此同时,校刊校报编辑也开始举步维艰,校园文学发展逐渐停了下来。
但是,与校园文学作品创作“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的热情和成绩却远远超出老师们的预想。2006年4月,在“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学校有两人分别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24人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2007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15人分别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11月,在昆明市第三届“语文报杯”作文竞赛中,29人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33人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09年8月~12月期间,在“云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370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09年,由红云红河集团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发起的“书香心脾——红云读书奖学金”活动中,19人获得“红云读书奖学金”。
对学生们的累累战果,语文老师马世成认为应该冷静对待,学生写作竞赛作文的目的性较强,而创作校园文学作品的目的性较弱。竞赛作文有老师的指导,不仅能在升学中拿到加分,还会获得额外的收益,例如奖状、奖品或奖金;而学生创作校园文学作品缺乏老师的辅导,不能准确把握创作尺度,因此作品质量不高,难以发表,还可能招来部分同学的冷嘲热讽。而且,竞赛作文常常可以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创作校园文学作品则有可能会被部分老师和家长视为“不务正业”。
“作品离不开真实,而作文可能是一种敷衍。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的热情高于校园文学作品的创作,事实上是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情愿去敷衍了事也不愿面对真实生活。”马世成说。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上一页 | 第 | [1] | [2] | [3] | 页 | 下一页 |
( 作者: )
|
马上评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