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基础性机制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18 08:48:00   来源:文汇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鲍宗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同时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我认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离不开需求的反馈,离不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十二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基础层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基础性机制

  机制之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机制

  要科学制定城乡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制订我国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储备库,形成省、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解决欠发达地区“有馆无舍”和“有站无舍”的问题,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播室;二是要优化我国各区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三是建设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来切实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设好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和特色博物馆;四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共享,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机制之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产品、重大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贴息、定向资助、贷款贴息、民办国助等制度,积极鼓励行业竞争,形成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并存的竞争格局;二是打破条块分割,重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阵地,理顺管理关系,发挥国有、民营文化资源的最大效能;三是为切实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建而不用”的问题,大胆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四是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财税优惠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吸引企业冠名、开展民办国助、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五是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机制之三: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要不断探索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和产出效益。一是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建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形成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改革投入方式,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委托生产、特许经营、以奖代补、项目外包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核心层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核心机制

  机制之四: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我国公共文化产品中的供需不对称、不适配问题,与公民参与面不广泛、参与人次少、参与不便捷或无参与需求相关。为此:一是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前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素质,综合运用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等社会化工具对公民进行宣传,以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激发参与需求和积极性;三是增强参与信心,提高参与能力。

  机制之五: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以“一臂之距”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经验。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无主管文化的机构,美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美国的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会。我国也应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力度,成立相关的图书馆协会、文化馆协会等。同时,要动员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承担企业的公共文化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延伸,它是企业的一种“软责任”,不同于政府的公共文化“硬责任”。

  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构建中,应当正确处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政府主导,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协商和对话的“理性互动”的制度框架,以便更好地履行服务于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职责。

  机制之六: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

  一是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信息的反馈,即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住区、不同族群对文化需求的信息,做好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二是公共文化产品品牌信息的反馈,公共文化产品既要能满足大多数居民需求的影视、戏剧、休闲娱乐产品,更要有特色鲜明并具有品牌效应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是公共文化产品实际效果的反馈,公共文化产品的效果不仅要有数量,即演出多少场,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的数量,更要从公众的受益面、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感受度、公共文化产品对提升公民素质程度的反馈;四是反馈纠偏机制,不仅要建立一整套运行考核标准,完善监督反馈,而且要针对文化共享工程,要建立科学的反馈手段来反映文化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有针对性地科学纠偏的目标。

  保障层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保障机制

  机制之七: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运行保障机制。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保障,研究制定一批免税优惠、奖励和惩戒等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二是提高投入保障,着力保障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企业公益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加强人才保障,推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产品创作人才,一大批热衷文化参与、具有一定水平的群众文艺人才,一大批懂文化、懂市场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四是实现技术保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性能。

  机制之八: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领导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证。一是要增强责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应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转变行政理念。进一步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实现文化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小文化”向“大文化”、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三是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政府部门分工负责,文联、作协、记协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合力;四是要改进工作方法。可尝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联络员制度等,实施责任联动和组织保障机制、经济补偿和典型激励机制、全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机制等。

  (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 作者:蒲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