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带有摄像功能的相机,再加上初步的剪辑技巧,一部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就可以信手拈来。”对于众多草根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标志着距离电影梦更近一步。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元年”,在这一年里一系列以“微”字打头的概念性电影横空出世,汹涌而来,并随着2012的到来,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文/孙佳 曾洋
人人做导演 “微电影”渐趋火热
作为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结合的衍生物,微电影诞生之初便标志着它的独特风格。由于其简单、便捷的可操作性,从概念诞生之初便吸引了众多目光。自2010年由中影集团制作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全国公映,随后《私信门》蝉联多家视频网站最受关注排行榜榜首后,微电影便从原先一个被视为噱头的作品开始,逐渐转变为广受关注。
从2010年青春缅怀电影《老男孩》的网络走红,到2011年校园励志剧《青春期》的2.5亿播放量,再到2011年底微电影井喷式的成长。仅仅一年,就有多部微电影作品问世。演员徐峥制作并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导演姜文执导的《看球记》,奇艺网独家制作的“城市映像”系列,“筷子兄弟”携手女星霍思燕创作的《父亲》,这些也只是微电影中的一小部分。
纵观微电影市场,除了强大的制作团队和一线明星的参与外,其低廉的成本和成熟的技术也让电影从过去的高高在上,走到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时代,真正使“全民皆导,全民皆星”成为一种可能。
全民演电影 在实践中检验发展
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电影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追求利益的广告商利用它来增加点击量或推荐产品;急于施展的新锐导演及明星把它当做推介自身、树立形象的平台;而默默无闻的业余草根则不求收益、自娱自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具备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微电影不会昙花一现,而将作为一种草根与精英、业余与专业共生共存的多样化艺术形态,获得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这种故事紧凑、碎片式、利于观看的新概念电影都将成为一种流行。
就目前来看,无论微电影发展的前景如何,都需要拿到受众当中去检验,只有真正与观众达到互动,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给人以启迪或回味,就不愁没有发展。这也是电影创作的本意。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