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成殇是春节期间无数长辈们的心里话,这从网友晒出的春节花销清单和春节压力调查中可见一斑。
压岁钱本是春节拜年时,长辈给晚辈表示祝福和关爱的方式,传统的说法是可以压住邪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但是,近年来,压岁钱已经变了味:“压祟”不再是主题,孩子不再是压岁钱主角,“钱”成了主题,家长成了主角。给孩子压岁钱成了家长之间攀比、送人情和拉关系的一种手段。
压岁钱水涨船高成节日负担
近两年,涌现出各种各样有关压岁钱的花哨故事。70岁老太花30万买一公斤黄金送给孙子、80后“小长辈”数千元年终奖不够压岁钱支出、沈阳新婚夫妇过年花掉四个月工资新娘赌气自杀、80岁奶奶用支付宝给外地孙子压岁钱、给晚辈送保险ipad股票购物卡、孩子拿着压岁钱挥霍无度、儿子因讨要压岁钱打死父亲……
压岁钱的话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突破了“节日期间长辈祝福晚辈”这一简单意义的界限。它所引发的不只是对节日巨额花销支出的讨论,还有由此产生的对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
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当下社会,金钱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价值衡量标准。对金钱的看重也使得压岁钱“坐地起价”,经济发展了,生活好了收入高了,压岁钱水涨船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前出现了攀比压岁钱多少、以多为荣以少为耻的现象。在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红包的多少代表了祝福的多少,成为衡量长辈对晚辈关爱程度的标准,这种标准本身就是扭曲的。
压岁钱是长辈希望孩子青春常在,尊重生命延续的情感,钱给多给少不是关键,中国民协副主席曹保明认为,压岁钱的无止境上涨是一种“民俗误读”,这种误读改变了压岁钱的本来意义,使节日民俗沦为铜臭味十足的“送钱”行为。
压岁钱重在关爱不在钱
压岁钱给了之后,孩子怎么认识这份关爱,如何处理这份钱财,则是压岁钱话题的焦点。既然压岁钱代表的是关爱,那么孩子们理应在收到压岁钱时,认识到这份关爱的意义,即,每年少则数十数百、多则成千上万的压岁钱,不是理所当然的不劳而获,它代表的是一种爱的祝福;晚辈应当报以感恩,体会到长辈的这份心意,并通过语言和行动对长辈们表示出更多的关心和祝福。父母必须在这种认识的形成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孩子收到压岁钱的时候,让他们懂得这份爱是无价的,其分量并不由压岁钱的多少决定。
只有形成这“一来一往”,让节日里的这份爱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感恩之心,才算实现了压岁钱的原本意义。但从目前来看,家长以及社会对孩子的这种教育并不到位,很多孩子对压岁钱的认识停留在一种“过节收钱成习惯”的麻木状态。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认为,长辈用压岁钱多少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是爱的物欲化,并未真正在乎孩子情感世界的需求。对压岁钱多寡的攀比,会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的物欲观,扭曲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理财”是处置压岁钱上选
孩子的压岁钱怎么处置,家长通常存在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家长把孩子的压岁钱直接占为己有,认为自己送出了压岁钱,要用孩子的压岁钱填充这份支出;第二种,是家长为孩子长期理财,比如,家长把压岁钱存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或者其他投资理财方式;第三种,是把压岁钱交给孩子任其自由支配。
在很多专家看来,三种方式中,理财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尤其是如果这种理财是由孩子参与进行的,就能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花钱的能力。客观上讲,把压岁钱收走是一种最笨但最安全的方法,它基本能让父母维持压岁钱收支平衡,但是,这无疑浪费了一次培养孩子理财的绝佳机会,而且以“爸妈先替你保管着”为借口的“上缴”,已经被很多80后称之为“史上最大的谎言”;指导孩子花压岁钱和任由孩子自由支配都是一种理财的手段,但是在多数孩子缺乏理财知识和理性决策能力的前提下,由父母指导孩子进行压岁钱“理财”是更妥当的选择。
这种“理财”指的是广义理财。如果压岁钱仅仅停留在传统用钱去赚钱的程度,仍没有发挥压岁钱对孩子成长可能产生的最大功能。在笔者看来,更优的“理财”方式是家长指导孩子将压岁钱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用来投资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一部分用来做公益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一部分在父母监督下作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支出。
解决“压岁钱之殇”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正确的观念:量力而行适度发放,红包送的不是钱而是爱;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和关爱;树立理财意识,指导孩子培养理财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长辈给压岁钱才实现了其应有的目的和意义。(光明网记者辛忠)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