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传承——
“沙家浜”战旗依然美如画
《沙家浜》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响了长城内外,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而当年由新“江抗”发展起来的这支新四军老部队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师劲旅。
虽历经战火洗礼,这支部队始终高擎“沙家浜”的大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绩。先后南渡杭州湾、挺进四明山、转战三北敌后,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武装斗争,粉碎了日、伪、顽的疯狂围剿,创建了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
1945年日寇投降后,在江苏涟水整编为新四军一纵3旅。解放战争时期,又转战华东、逐鹿中原,先后参加了解放泰安和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以及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支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二次战役、五次战役、金城反击战等。1955年,部队更是作为陆军主力,参加了陆海空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赢得了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协同作战的胜利,部队又先后涌现出了“叶挺连”“尖刀连”“铜墙铁壁连”等光荣集体和毛杏表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部队在战争年代四处转战,和平时期又多次精简整编,使得他们与阳澄湖畔的常熟人民一度中断了联系,但沙家浜的人民群众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36个伤病员,没有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所播下的芦荡火种。他们深深地思念着这支喝阳澄湖水,吃沙家浜米成长壮大起来的部队,并一直在寻找部队的下落。
1998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常熟市民政局局长钱建平、民政局党委书记罗世保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时,惊喜地看到了“沙家浜团”的旗帜飘扬在荆江大堤上。接着《报刊文摘》转载了湖北省石首市6个“沙奶奶”慰问“沙家浜团”的消息,他们立即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与抗洪部队取得了联系。终于证实:在荆江抗洪抢险的“沙家浜团”,正是从阳澄湖畔芦苇荡中成长起来的那支部队。
骨肉团聚,水乳交融。8月31日,常熟市的慰问团来到了荆江大堤。此时,已经在大堤上严防死守了近一个月的官兵们已经到了极度艰苦、极度疲乏的境地。在这最是考验官兵耐心和毅力的时刻,“亲人”的慰问和关心给子弟兵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动力。
官兵们在“芦荡火种”精神的激励下,置生死于度外,严防死守,战战告捷,硬是用血肉之躯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部队”荣誉称号,给“沙家浜”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从此,新时期的“沙家浜”精神再一次走进千家万户,响彻神州大地。
抗洪抢险斗争胜利后,班师回营的部队再一次精简整编,番号变为某集团军摩步旅。然而,无论番号如何调整,这支在“芦荡火种”精神哺育下的英雄部队始终没有忘记自身的职责使命,没有丢掉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又继续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军事训练中续写新的辉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在和平时期的建设中,这支部队更是通过大抓军事训练和单位全面建设,先后有3个连队被中央军委、军区授予荣誉称号,9个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5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4人荣立一等功……使“沙家浜”这张红彤彤的名片焕发出新的光彩!对此,到老部队回访的当年新四军老首长、老战友无不由衷地赞叹:“沙家浜”的精神在传承,“沙家浜”的战旗更鲜艳了!
(图片提供:张振兴)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