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三烈士蹈水献身警醒国人 毛泽东评价惊天动地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3 14:09:00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凭吊诗:“未忍生还入国门”

  1908年春,杨毓麟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第二年冬天,蒯光典因故罢归,杨毓麟亦辞秘书职,转赴英国苏格兰爱伯汀大学学英文及数学等科,同时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特约通讯员,为国内读者介绍西方各党派的活动情况。

  1909年8月至10月,孙中山流亡伦敦期间,杨毓麟曾向孙中山建议设立欧洲通讯社,孙中山表示赞成,并致函当时在布鲁塞尔的同盟会员王子匡,嘱其与杨毓麟“共同担任之”。

  虽然身在国外,但杨毓麟对国内的革命进展是十分关注的。但是国内传来的都是革命失败的消息,特别是1910年3月,汪兆铭、黄树中等谋刺摄政王载沣的行动失败。此举不仅让汪等入狱,也暴露了武器的来路——炸弹里边的炸药竟出自苏格兰。清廷警方顺藤摸瓜——这是由杨毓麟从英国购买而来。1911年4月间,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又以失败告终。

  杨毓麟悲愤已极,蹈海身亡。

  杨蹈海后,人们将其遗体打捞上来,旅居利物浦的华侨于次日召开追悼大会,并厚葬于利物浦公共坟园。

  一段时间后,墓前树起了纪念碑,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纪念碑上的一块用花岗岩制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写着:“中国烈士杨守仁,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死时40岁。1911年8月5日。”老同盟会员古直,写了一首吊杨毓麟诗,刻画了杨蹈海的心理:

  曾把心香爇到君,  亡秦三户识雄文。

  洞庭秋色连天暮,  沧海哀涛匝地闻。

  含口岂忘精卫恨,  怀沙空怅楚江云。

  故山何处堪埋骨?  未忍生还入国门。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