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大多有理财条件和意愿,但对理财缺乏认知,没有理财途径。
现状:大学生资金来源稳定,是银行潜在理财客户
数据:64%的大学生每月都有结余,22%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金额有700-1200元。供给约55%来自家庭,另45%来自奖学金和自己打工。
分析:小孙是郑州大学大二的学生,他每月有1000元的生活费,除去日常消费,每月还有100-200元结余。如果以郑州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计近6万人为例,那么有38400人每月有结余,按每月结余200元计算,就是768万元的理财资金。
剖析:理财渠道单一
数据:有结余时,有约45%的大学生选择银行储蓄,约40%的人愿意现金存储,仅有近15%的同学会把结余资金用于证券投资、保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而这其中愿意做小本买卖的占近一半。
分析:虽然报告中认为大学生是潜在理财客户,但大多数学生的理财渠道十分单一。大二学生张雷,课余时间在校园里做起了推销,主要卖袜子、文具等小商品,“小本生意,投入少,利润高”。那段推销的日子颇令他自豪。“一支笔,进4毛,卖1元。袜子论斤批发,50元钱能买100双,卖的时候一双至少2元,利润更大。”
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合理规划开支就是理财
数据:58%的大学生对于理财的认知程度仅止步于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
分析:今年大四的网友“阿锐”认为理财就是合理规划支出,“用有限的钱做最有意义的安排,并不一定非要升值。”她表示,每个月都会把用于吃饭、买衣服、通讯等的消费做个预算。
但在专家看来,大学生的理财认知程度仅止步于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是不够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的理解不够全面。专家表示,大学生还是缺乏理财知识,他们认为钱就是用来消费的,其实理财是对人生的一个整体规划,它可以使你每个阶段的财物宽松充裕,并帮助你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最终达到对财物的自由支配。
问题:有理财愿望,没理财渠道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有理财的诉求,但接近46%的学生表示没有理财的渠道。
分析:大四学生沛沛非常想理财,但没信心,“主要是了解太少”。调查报告指出,出现这一现状,学校和社会有部分责任。
学校除了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由于专业因素对理财知识有所接触外,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少有机会了解投资行业。另外是社会方面,主要是银行等金融部门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财知识的宣传,甚至将大学生拒之门外。
建议:让学校增设财务管理和投资理财的公共课程,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利用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他们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专家支招:不妨试试“12存单法”
什么是“12存单法”?即每月将必需的花销留下,其余存作1张一年期的存单,12个月就有12张存单。一年后每个月都有1张存单到期,既保证固定利率,又可满足日常灵活开支。
目前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5%,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则能达到3.5%,大学生可把每月的结余做一个一年定期存单,如存单到期不用可继续滚存。
这样不但可以享受比活期高的利率,利用复利,经过一段时间财富还会有较大积累,利用这种方式还可及时调整投资方向。
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有理财知识,苦于没有理财途径,理财专家认为,可以让银行进校园普及理财知识。对于每月有结余的那64%的大学生,可做零存整取或做基金定投。“这两种理财的起点低、风险低,很适合大学生。”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