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人民医院上午出现感人一幕,晚期肿瘤患者高巧生宣布“重要决定”——
捐赠房产支持医疗科研
肿瘤—治疗—转移—再治疗。在与病魔的持久抗争中,人生之路也许“来日无多”;然而有关肿瘤和肿瘤转移的种种疑团,仍远远没有被解开。70岁的高巧生想得就是如此实实在在。于是,今天上午10时,他向外人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
“我要在有生之年,了却自己的心愿:捐出自己的部分财产给肿瘤研究机构。”面对着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同济大学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主任蔡郑东教授,这位晚期肺癌骨移植患者郑重其事地说道。
捐给研究部门支持研制新医疗设备
高老先生告诉记者,关于“捐赠”的事情,其实他已酝酿了好久。自从5年前被确诊肺癌,他便不停地辗转于京沪两地,尝试过药物、化疗、氩氦刀、伽玛刀等各种治疗手段。去年初,以为病情得到控制的高先生突然腿脚疼痛,骨扫描一查,“肿瘤骨转移”。回忆起这些年的奔波和苦痛,外表淡定的他只轻轻一声叹息。
“我无子无女,独自一人。虽然肺癌生存已愈5年,但目前病情加重,不知道能有几个月、半年、还是一年?”退休前在一家灯具公司当工程师的高先生,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有两间住房,一处想留给这些年一直照顾他的妹妹妹夫。另一处父母留下的位于虬江路的十六七平米私房,他便想到了要捐给肿瘤研究部门,以支持“研制出新的医疗设备”。
抑或真是一种“缘分”。高先生说,今年大年初二,他在家里意外左大腿骨折(即肿瘤转移处),由好心的邻居帮忙打了120。“上车后,我就近选择了第十人民医院。断了的骨头接上,我能下地行走了,转移的病灶又照上光了。再后来,我就决定将捐赠交给十院骨科了。”高老先生自叙的“合意”理由有3条,一是这里有专门的肿瘤研究机构,二是这里的骨肿瘤研究内容“比较可靠”,三是这里的医生护士“医风好”,沟通好,也不收红包。
特意言明“具体财产为动迁房动迁款”
高老先生将捐赠的事最早“透风”给了负责他床位的郑医生。一位普普通通的患者要将自己名下的一间私房捐给医院搞肿瘤科研?好事层层上报,全科、全院都被感动了。因为“史无前例”,高先生自己打电话咨询法律援助机构,自己找律师,然后按照可行的程序,在上周逐一写下了捐赠意向书,立好了遗嘱,还请一名自己的老同事作为“非直系亲属”做见证。由于捐赠房产为其父母生前赠予,目前又面临动迁,今天捐赠时,他专门提交了当年的公证资料,并特意言明捐赠的“具体财产为动迁房的动迁款”。
刚刚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的蔡郑东教授用一连串的“鼓励”“支持”“鞭策”,来表达他和他的骨肿瘤团队此时此刻的心情。尽管他们拥有微创、射频、光敏等骨肿瘤治疗新技术,尽管他们目前一年600例收治、500例手术堪称区域之最,“但是,骨肿瘤治疗技术鲜有突破,加上各类肿瘤患者有大概三分之一以上会并发骨转移”,蔡教授坦言骨肿瘤研究“任重道远”,期待着更多人的关心和关注。
上午简短的捐赠仪式上,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代表院方,向高老先生送上了一份“感谢您对骨肿瘤研究事业的支持”的荣誉证书。高先生则悄悄对本报记者说,自己能出的力很小,“能赶在出院之前把事情都办好了,这是我最满意的。”(记者 施捷)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