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未有定论
在基本粒子家族中,中微子被张操教授喻为“宇宙中的小精灵”,它不带电,是中性粒子,行为也难“捉摸”。通常,物理学家认为中微子是以光速运动。
但去年9月,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却在一个名为OPERA的实验项目中,接收到了来自距离730公里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并意外测得它竟然“跑”得比光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据张操介绍,超光速中微子虽然是一个高难度的高科技实验,但其测量原理却是小学生也懂的知识——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
该实验里的距离和时间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得的,测速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正在这里:据欧核中心的声明,实验中连接电脑和GPS装置的光纤连接器有松动,需进一步测试才能下结论。张操认为,这倒说明了欧洲实验人员对于实验结果是高度负责的。严谨的科学发现需要重复很多次实验才能有定论。
“跑过光”可能非偶然
其实,关于超光速中微子的假想由来已久。在198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张操就曾提出过“中微子可能是超光速粒子”的大胆猜想,并指出:在地球尺度,目前不能测量到超光速和光速的时间差。“1987年2月,超新星SN1987A爆发时,科学家就发现其中既有中微子又有光子,中微子到达地球的时间比光子早了3个多小时。”张操分析说,这一现象当时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因为超新星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尚未可知,中微子比光子早到的原因可能是中微子“抢跑”,也可能是光子在途中遇到了阻碍。
假设有朝一日,超光速现象获得了公认,它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何关系?张操说,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总有一个过程,通常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可以预见的是,超光速粒子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会有帮助,它能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和保密性。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表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比如,我们现在所知的物质数量只占世界物质总量的5%。需要有更多机会对物理学问题做深度探讨。”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