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 探访中信重工产业转型升级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3-23 19:2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澳大利亚SINO铁矿Φ7.9×13.6米球磨机试车交付 陈晓平 摄

中信重工和西门子联合试验室 陈晓平 摄

世界最大最先进18500吨油压机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 陈晓平 摄

  中新网洛阳3月23日电 题:“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 探访中信重工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 陈晓平

  近年来,地处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工在欧美、南美、澳洲、南非、俄罗斯、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领域里名声鹤立,与世界三大矿业巨头、五大水泥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仅在2011年国际供货合同同比就增长70%以上,企业经济规模和总量也双双越上150亿元新台阶。

  这一年,当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遇到严重滑坡情况下,人们惊奇地发现,中信重工的国际化进程却陡然提速。

  创新是转型的根基

  中信重工的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首个五年计划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93年并入中信集团,2008年1月改制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了解中信重工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国企,曾经在八年前还在为能不能发上工资、能否让家中老人和孩子过上普通生活而困顿……,昔日共和国“工业轿子”可谓病态缠身,积重难返而无力回天。

  市场经济浪潮让中信重工产生阵痛,公司新的领导层面对困境陷入了反思。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回首那段经历告诉记者,当时在行业总体状况不好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无法摆脱依靠国家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宿命,市场好的时候红火一阵子,市场萎缩又进入谷底。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靠吃投资饭过日子是不能走出困境的,要使企业生存和发展就要大举措的战略转型。他深刻总结中信重工的发展轨迹,认为要从观念上走出以往发展老路,不是简单把规模做大一点、利润多一点,再多添些设备,而是要在自主创新上做文章,要通过创新把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创新型、研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

  任沁新带着科技人员来到一座废弃的厂房前对大家说,我们作为矿山装备制造企业,到现在连工艺流程是怎么回事,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怎么能制造出高端设备?从现在起我们要自己画图纸、做流程,创建一个工艺流程装备实验室。几年之后,这个实验室就成为我国首家由企业投资创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矿山装备实验室。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把原有分散的技术资源加以集聚、整合和优化,依托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设计研究院、工艺设计研究院、公用及行业技术中心“三院一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人才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科技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耸立在洛阳涧西区的中信重工科技大楼,已成为当地地标式建筑。在这20层5400平方米的大楼里每天有2400多位科技人员在忙碌,这里可容纳3000多位科技人员,是按照企业发展而量身建设的。

  八年来,中信重工每年技术创新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这在国内装备制造产业中是不多见的,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也属前者。公司实行技术专家评聘制度和首席设计师评比、选拔、岗位津贴等一系列创新机制,自上而下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

  任沁新告诉记者,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它们之间最大差别在于生产制造企业是以生产加工为主体,它的营销模式以及资产、人才、资源和销售、利润的贡献率都在加工制造上,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对企业一个深层次转型,所有资源都是以创新科技,以新技术、新产品为主体,把制造变成为核心制造,成为稀有资源。这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贡献率与传统制造业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核心制造战略的引领下,从2006年起,中信重工开始“新重机”工程的建设。这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后的又一次投资高潮,而这次投资完全是依靠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没有花国家的一分钱。

  2010年10月,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与750吨/米操作机联动,成功锻造438吨钢锭大型支承辊,把我国大型自由锻件的锻造能力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成果被列入当年中国工业的十大事件。它也标志着“新重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中信重工的“新重机”工程已累计投资40多亿元,形成以重型冶铸、锻造、铸铁、热处理、机加工、总装试车在内的高端大型铸锻件和重型装备核心制造工艺体系。这是在原地拔起的一座崭新、具有国际一流装备制造水平的工厂。

  国务院三峡工程设备质量检查组在考察完“新重机”工程后表示,“新重机”工程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将有效缓解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冶金、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急需状况,对全面提高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教授评价说,中信重工完备的制造体系和装备能力,将加快国内矿业生产由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集约化方式转变的进程。

  从打破国有企业多年来的思维惯性,到全新自主创新机制的形成,任沁新感慨地说:“企业转型是从转变观念开始,只有转变观念,才会在风云变幻中寻求机会、顽强拼搏,创造出最好的业绩”。

  创新是战略的高端

  中信重工的企业战略导向是以技术为先导,从国家层面和顶层入手,依托重大项目,积极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供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能够生产大型矿用磨机的只有欧美国家少数几家企业。中信重工通过自主创新,打破了6米以上大型矿用磨机研制的国际垄断。千万吨级磨矿成套装备,带动了国内大型金属矿山的技术进步。中信重工大型矿用磨机,代表了国内磨机的最高水平,以其高产量和高可靠性,使矿山生产企业增产、增效,低品位矿山得到了有效利用。

  中信重工依托创新平台还成功研制出大直径千米超深井矿钻井技术装备;年产2000万吨级煤炭矿井提升技术装备;褐煤提质技术装备;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技术装备;立磨、辊式磨、辊压机制粉选粉技术装备;6000万吨级矿用破磨选矿技术装备;国家战略工程关键技术装备;核电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以及活性石灰、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等成套技术装备、硬岩无轨掘进技术等。不断在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军工和高技术、电气传动和自动化、关键基础件等产业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信重工通过科技创新有18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5项技术获得专利。2011年,在全国72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名列前三甲。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严峻挑战,中信重工提出大型企业必须要有大的担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在研发制造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上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信重工以立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在余热发电、活性石灰、褐煤提质、尾矿处理、矿渣处理、原料立磨、高压辊磨、新型风力发电、地热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产品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积多年之力推出了一系列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清洁开发、节能减排、安全可靠的重大技术装备。

  据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国内2/3的城市垃圾围城,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任沁新代表提出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议案。

  城市生活垃圾通常采用填埋、堆肥或焚烧三种方式,但都存在与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接触形成二次污染的可能。中信重工多年致力于新型干法水泥装备和工艺的研究,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技术。它不仅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而且还能利用水泥窑“消化”城市垃圾,变成为生产水泥的原料。

  这项创新技术已在黄河同力日产5000吨水泥干法回转窑系统上安装完成,使它形成了日产500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线,也就是说一天就能处理洛阳市50%的生活垃圾。二期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投产后,能有效解决洛阳市全部生活垃圾。

  目前,这项目技术已经申报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引起国内外环保领域的广泛关注。

  创新是国际化的实力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中信重工坚持走转型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主机市场、成套市场、余热发电和循环利用市场、关键基础件市场以及备件和服务市场等五大市场领域。

  中信重工先后与世界三大矿业装备工程公司——美国美卓矿机、美国福勒、芬兰奥托昆普;世界三大水泥装备工程公司——丹麦史密斯、德国洪堡、日本宇部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与世界五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瑞士豪西姆、墨西哥康麦克斯、德国海德堡、意大利水泥集团结成了合作伙伴。与此同时,还在韩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及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主导产品代理商,建立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2011年中信重工在国外销售额为20多亿元,占全公司销售总额的15%。西班牙工厂完成了并购,当年新增订单和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42%和18.63%。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分公司运行良好,智利分公司和南非分公司已完成筹备工作。

  来自全球的6家分公司中,巴西分公司业务增长位居各分公司之首。总经理席尔瓦原就职的巴西公司是世界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在一次竞标中输给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中信重工,就是这次竞争使席尔瓦对中信重工产生了关注。当他接受中信重工邀请加入到海外团队时表示,对中国的中信重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在前几年,聘请国外职业经理人对于中信重工来说还是件不敢想的事。

  任沁新自信地告诉记者,目前形成的国际化布局为中信重工的国际化经营孕育了巨大市场空间。他把国际化经营的感受分为三个阶段,过去我们看国外竞争对手是仰视,那是在为他们打工、贴牌生产;到了第二阶段我们与竞争对手是平视,面对市场针锋相对;一但我们有了自主品牌,加上我们有庞大的核心制造体系,有了绝对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们是在俯视对手。从他形容眼光的转变,可以看到国际化经营中的实力和自信。

  国际化给中信重工带来了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市场,民族自主知识品牌成为公司的名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几年来,中信重工高频次参加国际大型博览会,举办各种大型国际营销会议,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国际化也为中信重工吸引了大批国际高端人才,目前企业已有数十位外籍专家纷纷加盟。

  当记者问及今后打算时,任沁新坚定地说:“我们今后还要持续转型!除了在研发上要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还要有更大的投入,还要建立更加完整更加高层次的人才团队。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要有更大的作为”。

  “我们要在创新模式上适应商业模式的转型,从传统的产品服务商,向成套服务商去转变。我们现在不只是卖一台产品、卖一组产品、卖一条生产线,而是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工业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的研发路线,最后我们呈献给客户的是一座交钥匙的工厂”。

  从一个产品服务商转型成为一个成套服务商,真正把一个本土企业变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这就是中信重工的跨越追求。(完)

【 作者: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