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南京夫子庙首次举行春季祭孔大典。清明前夕,人们通过向至圣先师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诵读论语,表达对先圣、先贤、先祖美德的追思之情。中新社发 文宝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网西安4月4日电 (记者 张中江) 民俗专家萧放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的祭祀,除了纪念家族先人之外,还应该有先贤和先烈,“我们可以利用清明节与祖先对话”。对于新近被关注的“代理扫墓”等现象,他直言“滑稽可笑”。
4月4日是清明节,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萧放从祭祀文化的角度,对当下清明节的种种现象作出了解读。
民俗专家:祭祀是与先人对话 “代理扫墓”滑稽可笑
今年的清明节前夕,“代理扫墓”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商家们穿梭于各个陵园,明码标价按服务收费。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简直无法理解”,“这些花钱雇人去扫墓的人属于忘祖”。
萧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是新出现的现象,还不清楚是不是炒作。
他认为,如果真的代理祭扫,那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批评的、滑稽可笑的。但如果确实是因为回不了家,请人修理坟墓,也无可厚非。
历来的清明祭扫,国人有烧纸钱的习惯,还有烧各种电器等生活用品的。今年则出现了“烧纸糊iphone”的新现象。
萧放认为,祭祀时烧东西,是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无所谓迷信。“烧纸糊iphone”行为的出现,说明民俗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当然,类似“烧二奶”等,自然属于不正当的。
烧纸这种习俗,近年来一般被视为不太文明的祭扫方式。对此,萧放认为,也不能说过去传下来的祭扫习惯就是不文明的。具体到烧纸来说,可能放在一个池子之类的里面烧,就不会有火灾等问题。
在他看来,过去和现代一些祭扫习俗的变化,只是方式上的改变,不适宜用“文明与否”去衡量。
萧放表示,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祭祀有很大关系。 祭祀,表达的是对历史和先人的尊敬,“我们可以利用清明节与祖先对话”。
而且,清明的祭祀,不能狭隘理解只是祭祀家族的祖先,还应该有先贤、先烈等。从这3个方面来讲,祭祀对于社会文化传承,有着很大的意义。
祭扫之外的清明节:并非只是“鬼节” 也是馋妇期盼的“美食节”
清明节是惟一的一个和节气重合的重大节日,在祭扫之外,还有踏青等多重意义。
京味儿作家崔岱远就表示,在过去,清明并不是严格和“鬼”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节日强调的是从冬到春的变化。所以人们借着祭祖活动,同时也踏青郊游,还有放风筝、荡秋千、采柳枝 等。这些户外运动,也体现了顺应时气的特点。
在他看来,清明节兼有两层意义,一个是怀旧、奠亡,一个是求新、护生。
此外,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特的饮食习俗。
崔岱远介绍说,南方一带过清明会吃青团,这是北京等地所没有的。
萧放也介绍说,南方地区过清明会用春天的艾草、染色的糯米粉等做成团子、乌饭、青精饭等。北方的山西地区则会用枣泥和面,做成“面燕”,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他还说,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很大关系。寒食节不让生火,有很多好吃的。所以,过去有“懒妇思正月,馋妇思寒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