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科技评奖过多滋生垃圾论文 专家呼吁大瘦身

2012-04-16 10:05:00 来源: 半月谈 
字号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贡献率偏低的现实,使科技工作的“指挥棒”——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广受诟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目前,科技部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深化科学技术奖励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场科技评奖“瘦身”改革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奖项过多成本过高,滋生“垃圾论文”、“评奖专业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科技主管部门为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付出了极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告诉半月谈记者:“2003年,科技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使地方和部门科技评价工作有章可循。之后,科技主管部门又先后制定颁布了多项评价政策和相关规定,初步形成科技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因素侵入并扰乱了科技评价体系,呈现出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在册登记的科技成果约4万项,国家级奖项约400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授奖总数约6000多项(另有208项社会性奖项)。主管部门每年需分门别类地召开各种立项会、评审会、奖励表彰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朱星说:“各类奖项活动涉及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乃至数以百万计的基层科技人员,其消耗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非常之大。”

  一位政协委员对全国11家科研院所的374位研究员进行问卷调查,超过60%的研究员表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只有一半时间从事直接的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

  评奖活动过多滋生了“跑奖”和“跑项目”专业户。“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白跑也要跑”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张景安表示,由于缺少时间潜心研究,不少科研人员只好仓促撰写论文,“垃圾论文”大量产生,伪造实验结果或者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竟然7次空缺就是例证。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表示,我国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但是引用率却排在第十位左右。反观瑞士、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论文数量不多,但是引用率却排名在前几位。

[作者:张尚初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