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探访北京最美乡村:生态平谷有雕窝经验(图)

2012-05-04 13:5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5月3日,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深入被称为“北京最美乡村”的平谷雕窝村,了解一个昔日穷山沟的“奋斗史”。图为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合影。中新网记者 张龙云 摄

  中新网5月5日电(阚枫) 五一小长假虽然已经结束,在北京市平谷区雕窝村的乡间小道上却依然能看见熙来攘往的游客。很难想象,这个只有50余户人家的山间小村在三天五一假期里接待了上万人次的游客。

  除了依山傍水的优美风景,保障雕窝村宾客不断的动力还有这里成熟的民俗旅游产业,而这个产业的发展却也经历了一个艰难开拓的过程。近日,网络媒体“走转改”(北京平谷)报道组深入到平谷雕窝村,了解一个昔日穷山沟的“奋斗史”。

  “刁窝村”的转型之路:从“伺候人”到“大产业”

  雕窝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曾用村名“刁窝村”。三面环山,一面依水,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村内拥有国家4A级景区石林峡和3A级景区湖洞水。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的雕窝也被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评为“北京最美乡村”,挨家挨户的特色农家院反映着这里民俗旅游经济的红火。

  然而,几年前的雕窝村,虽然地属北京郊区且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全村经济仅仅依靠山上的几片林地,是远近有名的穷山沟。“在2001年之前,因为经济落后,村中的社会矛盾比较多,虽然这是个人口不多的小村,但是却成为一个上访告状的大村”,在雕窝村干了10年党支部书记的邢凤栓回忆起当年的雕窝时还是感慨满腹。

  在2002年,看着周边区县的农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致富,同样有京郊区位优势和优美自然风景的雕窝也开始琢磨自己的“旅游经济”。从这年开始,雕窝的村干部开始根据本村特点动员村民建设食宿一体的特色农家院,来发展民俗旅游,然而这个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员,一开始并不被村民接受。

  “在当时,习惯了农耕劳作的村民一时适应不了农家院的盈利方式,一方面害怕赔钱,一方面也有老思想的束缚,认为办农家院是个‘伺候人’的活儿,他们在心里不敢办,也不愿办。”邢凤栓说,穷则思变,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发现村民的疑虑之后,村干部开始动员一部分有意开发民俗旅游的村民试点开办农家院。

  在雕窝村第一家农家院成功开办之后,看到了实际经济利益的村民才开始争先发展自家的民俗旅游经济。如今全村57户中,已有55户办了民俗农家院,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十年前2000多元变成如今的30000多元。两家不办农家院的,除了一家年龄都在70岁以上,还有是一位痴迷倪萍的单身汉。而在邢凤栓眼中,最重要的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办农家院不是‘伺候人’,而是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大产业”。

  年轻人愿意扎根农村 外地人“进村打工”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雕窝村全村农家院2600张床位全部满员,游客的车辆也挤满了村中的停车场。“五一假期三天,我一共就睡了12个小时,但是仅这三天我们家就有两万元的收入”,村中一家经营农家院的老板介绍,周末的时候,店里的客房基本上都可以住满,而每逢假期,住店则需要提前预约。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与以往村民大量进城打工不同,如今的雕窝村的年轻人不再涌向北京市区务工挣钱,他们更愿意留在村中,学厨师、搞运输,参与村中旅游经济的经营。

  另一方面,本村人口只有156人的雕窝村,如今的外来人口数量已达到260人。而在外来人口中,占绝大比例的是在农家院打工的服务员和厨师,这些“进村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月工资在2000至3000元不等,在薪资待遇上,这已经和北京市区的同类岗位相当。

  面对农家院生意的红火,雕窝村的村干部又在思考怎么样才能经营好、发展好如今的民俗旅游产业。针对如今外来人口和游客的增多,雕窝村在主要街道、路口、村委会、停车场等公共场所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24小时保障村中的治安管理。这也让雕窝成为平谷区第一个安装监控摄像头的村。

  经济发展促邻里和睦 “全村是一个大酒店”

  此外,为了改善服务水平和文明环境,雕窝村每年都要定期对村民进行普及文明用语、提升文明服务的培训班。邢凤栓介绍说,村里的这一举措,一方面提升了农民在从事服务业过程中的文明素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全村村民的精神面貌。

  “在假期旅游旺季,由于游客众多,各家各户的农家院难免需要邻家帮忙,你家餐具不够,我家补上,我家缺了桌椅,你家借来,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让全村成了一个大酒店、大集体”。邢凤栓说,虽然看上去存在竞争,但是邻里之间都非常积极的互相帮助,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和睦。

  作为平谷发展民俗旅游的一个代表,雕窝村的巨大发展变化,也是整个平谷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根据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平谷将结合自身衔接京津冀的独特区位优势,以都市休闲度假区为定位,发展沟域经济,打造生态绿谷。在大的发展蓝图中,因民俗旅游而富起来的雕窝村也将迎来自己又一次发展机遇。

  在大的发展蓝图中,因民俗旅游而富起来的雕窝村也将迎来自己又一次发展机遇。邢凤栓和雕窝村民也在思考,在民俗旅游遍地开花的现如今,这个1.5平方公里的小村子怎么样“升级”才能永远的留住游客的心。

  多条腿走路,全方位增知名度、增收

  对于雕窝村的未来,邢凤栓信心满满,认为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过他也不无“窝心”处:地方太小了,有些发展不开。无奈之下,村民们除了餐饮旅游业,还开始与时俱进地做一些核桃的生意——麻核桃。这种水果适于山地生长,是2007年平谷区科协与北京市农科院联系,为雕窝村引进试种的一种特果。有水龙纹、白狮子头、满天星、大公子帽等10来个品种。经过几年的管理和培育,挂果后效益喜人。

  文化产业也是雕窝村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雕窝村是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不仅给雕窝村的民俗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文化界名人来此定居兴业。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板画家叶有良、山水画家陈克永、密体山水画家马继中等名人的加盟,提升了全村的文化品位。多名文化界、影视界名人造访雕窝村,使雕窝村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并提升了民俗旅游专业村的知名度。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