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时:曾为商业化色彩太浓而落泪
2009年年底,当时担任郑州城市研究所顾问的赵富海接到通知,因为黄河博物馆要建新馆,他们的研究所有可能搬到博物馆的老馆办公。为了了解博物馆当时的情况,他和其他同志曾多次到那里实地考察。
那时展馆属于关闭状态,有一半场地租出去做了书店。而且在博物馆内外,到处是广告牌和做生意的,卖鞋的、烤羊肉串的、开烩面馆的……嘈杂、混乱,儿时的美好记忆荡然无存。看着看着,赵富海潸然泪下。
赵富海说:“黄河博物馆这次没有拆除,能够主体平移,能够保护下来是大好事,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博物馆,它也承载了很多郑州人的记忆。希望把它的精神价值发挥得更好,能让更多的市民熟悉它、了解它、喜欢它。”
平移把建筑保护下来
后人能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郑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员、文物专家于晓兴)
黄河博物馆主体平移,不仅普通市民关注,对于做文物研究和保护的专家来说,更是一件必须关心的大事。
郑州文物局的资深文物专家于晓兴,谈起黄河博物馆,也是津津乐道。
他说,1955年建成的黄河博物馆,曾经是亚洲最早、最大的水利博物馆,当时对人民群众了解黄河治理情况、普及黄河水文、水利知识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这次,能对黄河博物馆采取主体平移的保护性施工,说明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都有很大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总结了新的经验。事实证明,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方式方法得当,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可以达到两全其美效果的。
黄河博物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史。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下来,能使后人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能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能传承我们民族的人文层面不可再生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移的方法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