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多遭遇滑铁卢
国债缘何一枝独秀
纵观投资市场,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到股市和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再到储蓄国债可谓是种类繁多,许多投资者往往不知道哪种产品更适合自己,只是一味的奔着高收益去,所以理财市场上“一窝蜂”式的购买成了常态。
说到投资就不能不提“红极一时”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短、收益高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口号,“三个多月的存续期可以拿到7%的年利率,比银行的存款可是划算多了,而且感觉存的越多越划算,”一位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经理的董先生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表示,“当时大家都在购买,我也就动心了,但是有些合同的条款读起来真的很难懂,所以也就草草的看了看合同就签字了,理财经理介绍的时候说是稳赚不赔的,没想到合同里有一条是:此种理财产品不保本,最后收回来的钱还不如存到银行里合算,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后怕,万一都赔光了我都没处说理去”。董先生表示,自己的还算是好的,有些投资者赔得很严重。
如董先生所说,理财产品近期频频上演“夺命金”:
杭州的严先生在花1000万元购买汇丰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近五年之后,仅剩下500万元左右;深发展承诺的高收益的投资回报、零风险的投资,客户180万理财资金最后亏成1万;星展银行投机不力,富商投资理财产品,巨困2亿,富商变“负商”…
一系列的负面案例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风头不在,投资者信心骤降。据北京晚报报道,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虽然数量不减,但平均收益率逐渐走低,很多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下滑到5%左右,离去年高峰期的年化6%甚至7%的收益率来说已相去甚远。同时,今年以来,国际已掀起一股降息潮,人民币虽然短期降息预期不强,但如果经济复苏速度未能达到预期,央行降息的可能依然存在,一旦降息,那么国债的价值就更会凸显。
投资者图“稳”心态回归
投资胜过投机
尽管国债利率与银行储蓄利率相比只高出一点点,但投资者却趋之若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吕随启教授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表示,国债受追捧,主要是受到投资产品种类较少的限制,相较于股市的低迷、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现象,以国家为发行主体的国债成为人们首选可谓是理所应当的结果。
吕随启教授表示,百姓将投资兴奋点转向长期国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投资者“求稳”的状态:相较于短期理财产品高企的风险、股市低迷的状态,投资价值走向低谷,长期较为稳定的产品成为了投资者的首选,而饱受亏损和套牢之苦的投资者全力抢购国债,实际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