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郑州将全市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对于广大市民而言,这是一件还道于民、还路于民的好事。报刊亭阻碍交通影响百姓出行,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城市交通也越来越拥堵的今天,报刊亭占用人行道,加重城市拥堵的问题越显凸出,它影响了市民出行,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所谓不破不立,也正是如此,只有破除旧事物,才能建立新事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也说明了在对待报刊亭拆除事件问题上,我们需要理性的来看待,不仅只看到短期效益,要更从长远利益上来看待。
报刊亭的存在曾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难题。因为有着这些私人报亭的存在,所以郑州市的占道问题相当严重。郑州市现在交通拥堵十分严重,越是易堵的地方报刊亭越是扎堆,有的十字路口甚至设了4个报刊亭。很多报刊亭还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甚至盲道,市民绕行机动车道,既不安全,又加重堵塞。而且它们名义上是临时占道,实际上却是十几年“坐长庄”。郑州市这次下大力气拆除报刊亭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市民的诉求,建起优质便捷的报刊销售网点,推动“退路进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保障市民买报的权利:通过开培训会、对接会,让邮政渠道向商家介绍经验,提高商家积极性。通过统一悬挂标识,让市民能够找得到报摊网点,同时提升邮政报刊零售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售报点让市民买报更加方便。不仅如此,政府表示还要进超市、门市,进社区,进加油站,上快速公交站台,邮政售报体系要在今后城市规划发展中充分体现。
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并不仅仅是靠一个报刊亭显示的。作为一个承载体,报刊亭仅仅是在一定时期内的临时存在,它只是一个过渡期,一个阵痛期,市民也许会有短暂的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媒体在还没有了解郑州实际情况下就进行批判,对郑州出台各项配套政策不闻不问,为了批判而批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让大家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理性看待这次事件。(网友:月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