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 随着神舟九号航天员24日中午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次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我国又向着空间站建设迈出坚实一步。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已完整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这三项载人航天的基础性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一次飞行,一次突破;于无声中,稳步跨越。一次次起飞共同组成一段珍贵历史,连接起中国空间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我们共同走过。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周年。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漫步太空到交会对接,回顾20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按照工程规划一路走来的足印。通往空间站阶梯的每一步,都是党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都是全国人民支持的结果,都是航天人梦想、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今天,我们从未懈怠。
手动与自动仅一字之差,但任务风险呈量级增加。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对预案充分准备……茫茫太空中,正是这追求到极致的精益求精,为神舟飞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瞬间保驾护航。未来空间站建设,飞行任务更复杂,航天活动规模更大,航天人面临的挑战也更艰辛。“分秒不差、一丝不苟”,那矗立在载人航天发射场的8个大字,永远是他们的准则。
明天,我们继续前行。
作为当今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性产物,空间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空间站,不仅可供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而且能够提供地球上所不具备的高位置、高真空、微重力环境,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和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站不仅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
就在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拉开帷幕之际,在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写下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为这个绿意葱葱的夏日增加了无尽诗意。
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叫“嫦娥”,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叫“天宫”,飞船叫“神舟”。在2011年进行的征名活动中,民众给未来的中国空间站赋予了众多美好祝愿:“苍穹一号”“华夏驿站”“紫微宫”“凌霄”“昆仑”……
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这一刻,这些名字让“空间站”这个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非常遥远的概念变得如此亲切、如此贴近。
我们仿佛真切地听到了中国空间站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