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天津创办的两份英文报纸
作者:张 石 文/供图
天津开埠以后,随着侨民的不断涌入,不少外国人开始在这里兴办教育文化事业,其中以商人、学者或政治家为主体的外国报人凭借实力和特权,在天津开办报纸,逐步推动了近代天津报业的发展。天津市档案馆从英国征集到了两份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报纸,《中国时报》和《京津泰晤士报》的部分缩微胶片档案,从中可以反映出素有“华北地区新闻中心”之称的天津近代报业发展历程。
第一份英文报纸“短命”仅存在5年
1886年11月6日,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创办了天津第一份英文报纸《中国时报》(The Chinese Times),当时又名英文版《时报》,中国人称之为《益闻西报》,由英国人亚历山大·宓吉(Alexander Michie)任编辑兼主笔。该报为周刊,逢每周六出版一期,每期12页,与现在的报纸不同,《中国时报》如同一本薄薄的翻页杂志。撰稿人多为传教士中的“中国通”,如丁韪良、殷森德、明恩浦、李提摩太、丁家立、甘淋等。
在每期的一版,都会刊登一则内容完全相同的声明,大致意思是“《中国时报》不会采用匿名作者的信息。凡被采纳的内容必须包含作者的姓名和地址,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出版之用,只是作为一种诚信的保证。特别是所有关于商业方面的通讯会寄给经理,关于文学方面的通讯会寄给编辑”,从中可以看出该报坚持的公开、透明、及时、专项专达的宗旨。该报最有特色之处在于辟有专栏,译载“一些任何中国报纸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般消息”,如创刊号就用4页篇幅摘录译载了《申报》和《京报》从1886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这段时间发行报纸中的重要新闻内容,以便租界内的外国人及时了解天津及外省市的信息;同时利用“航运”版块,及时刊登出入天津码头的大小船只的抵港、出港时间、装载货物、代理人以及出航时的天气状况等,借助这些信息,船商不用跑到码头就能获悉船只的具体情况了。但随着外交人员、外国商人等的纷至沓来和出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时报》已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需求,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停刊。作为天津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该报不仅在栏目的编排方式上为后来的报纸提供了借鉴,且部分版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许多英文报所沿袭。
近代史上北方“最长寿”的一家外文报纸
继《中国时报》之后,另一份在北方影响较大的英文报——《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由英商裴令汉(William Bellingham)所有的天津印字馆于1894年3月10日创刊。这是一份关于政治、商业、文学、科技与社会各方面的报纸,曾在20世纪20 年代与香港的《孑刺报》(Hong Kong Daily Press)、上海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汉口的《楚报》(Central China Post)被誉为英国人在华所办的“四大具有魔力的大报”。
裴令汉充分吸收《中国时报》的成功经验,把报道的重点依旧放在中国北方,经常评论时事,发表政见,输入西方文化以激励中国改革。该报每逢周六发行一期,每期4页,版块分为“广告”“最新电讯”“诗歌”“航运情报”“商业信息”等内容,到1902年10月1日改为日报,当时的发行量达到了1200份。《京津泰晤士报》在编辑业务、报纸内容、版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新尝试。在创刊时裴令汉就将该报定性为商业性报纸,首次在报纸的头版刊登“广告”(以往一些外文报纸多在版面夹缝中或者是其他非主要版面刊登广告),同时在报头处清晰地标明每份报纸的价钱(10美分/份)和全年订阅的价格(3美元/年)。随着《京津泰晤士报》的影响逐渐扩大,“广告”在版面中占的比例也逐期上升,有时甚至占到一版之多,多数为外商广告,涉及保险、银行、酒店、对外贸易等多个行业,虽然没有设计成广告图片,但每则广告的标题绝不雷同,且用词简洁,各有特色。除此之外,在“广告”处还经常刊登一些娱乐动态,如天津戏剧、天津赛马俱乐部的演出时间、地点和票价。该报“广告”版块形式的改变,主观上虽以商业利益为宗旨,但客观上却沟通了中外商情。
为了凸显特色,《京津泰晤士报》在“电讯”版块一改《中国时报》笼统报道政治新闻的风格,对欧洲的电讯按时间顺序选登最重要的几条,而将报道的重点放在天津和北方的其他一些通商口岸(如威海卫、青岛、烟台等),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真实记录了近代天津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如创刊号就报道了一则“官办铁路进展”的信息。当时清代铁路有“商办”和“官办”之分,其中津古(天津-唐山-古冶)铁路于1890年建成,全程150多公里,是我国自建的第一条商办铁路,也是我国至今为止运营历史最长的一段铁路。由于津古铁路的赢利颇丰,清政府于1891年在山海关成立了北洋官铁路局,每年拨发库银官款200万两,用来扩建该铁路,将铁路线从古冶经滦州延长至山海关,3年后建成,称为“官办铁路”。这则外文新闻提到扩建工程始于1891年12月21日,且这条线路竣工后会比货运两用的火车吸引更多乘客,因为从天津到山海关将采用快速列车,沿途只停靠一些大站,运输时间不超过8小时。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铁路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由于天津曾拥有9国租界,该报每期都会刊登“外汇兑换比率”,以便侨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生意往来。有时还会登载一段时间内天津市场上肉、鱼、水果、蔬菜的价格,如1894年3月17日的报上就有“牛肉每磅180钱(钱为清代时的一种货币单位,往往用于小额交易),鳗鱼每磅120钱,鸭子每只180钱,鸽子每只100钱,橘子每磅160钱,菠菜每磅80钱……”报价的产品多达30余种。由此,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天津的物价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令人遗憾的是,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和受日本侵略势力的压制,《京津泰晤士报》被迫停刊。从发行时间上看,这份具有47年历史的报纸是我国近代史上在北方地区生存最长的一份英文报。
天津近代以《中国时报》和《京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文报纸,作为中外多种文化因素混合发展的结果,在近代天津报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