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的人事怪现状:“该教育局,一方面大量人员超编,需挪用其下属单位的事业编制。另一方面,有官员占着编制,不上班,吃空饷。”
7月2日,湖北武穴市官方新闻网发布说明称,针对网络反映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的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组织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编办、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成立调查专班,于7月2日下午到市教育局调查相关情况,并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局机关确实存在超编的情况。对此,我们也正在想办法积极处理。”王卫平还回应,为了激发干部的积极性,武穴市教育局于2011年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一项就是让30个年龄50岁以上的干部退居二线,这部分人只在高考、中考工作任务重的时候回单位参与工作,编制保留,工资照发,享受各种津贴。
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退居二线”之后,占着编制,工资照发而且享受在职人员的福利待遇,并非武穴市教育局独有的现象。今年5月,浙江省永康市的市委机关报刊登了《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曝光和公示了该市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一类“吃空饷”的情况就是“中层正职退居二线”,有岗位不上班,却照常拿工资。
湖北某县一位正科级干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我们这里,现在的情况是,县一级的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到了53岁就必须要退居二线,因为没有到退休年龄,一般会被安排到另一个岗位上去。这些岗位通常不会像之前担任的领导职务那样有‘实权’,往往也比较清闲。同时,他们会继续占着编制,上班与否都可以拿到工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梅赐琪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吃空饷”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占坑”,一些干部亲属利用各种关系,人不上班,但是把编制占了;另一种是“挪坑”现象,就是这种“退居二线”的情况,把职位挪出来,但是把编制占住。
“在目前这种近乎终身制、封闭、名义低薪的官员体制之下,官员除了吃皇粮之外,并没有出口,因此,只能体制内解决。但是,如果他们长期滞留在一个岗位,就会影响到其他干部的上升空间。因此,让这样一部分人‘吃空饷’是在目前体制之下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梅赐琪说,“实际上,我们客观地来看,这些官员退居二线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他们退居二线之后所拿到的‘空饷’,与庞大的职务消费相比,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数据。”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部人占着编制却不干活儿,单位需要干活儿的人,却可能遇到“无编可用”的情况。有专家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退居二线”占编制却“吃空饷”现象,反映了目前编制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病,干部“能上不能下”,一些“退居二线”的官员有一定职级,不愿放下架子或没有能力去做大量事务性工作。
梅赐琪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基层政府和单位都在说缺编制,工作人员不够用。事实上,各级政府都在应付各项自上而下、临时性或长期性政策任务,同时自身也会提出一些政策设想,再加上一些人还在‘吃空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部门的确都缺人,尤其在基层单位,无人可用,无编可用的情况非常突出”。
“要解决‘吃空饷’的问题,恐怕不是把人都清除出去那么简单。实际上,这些年曝光的‘吃空饷’的现象很多,相关部门的决心也很大,但是挪坑型的‘吃空饷’仍然屡禁不止。”梅赐琪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政府职能不转变,政府还是去管理和‘包办’很多事情,就必须要维持一个庞大和稳定的官员体系。‘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稳定的一种隐性福利。”本报记者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