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和浩特7月11日电(阚枫)今年六月底举行的内蒙古第九届草原文化论坛,选择以“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作为讨论主题。怎样让内蒙古依托悠久的草原文化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怎样让这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面向世界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成为内蒙古各界集中关心的话题。
内蒙古迎暑期旅游旺季 集中推介展示草原文化
进入暑期,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再次迎来旺季,而在各大旅行社推出的旅游项目中,观看民族风情的蒙古族歌舞表演,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发展的草原文化产业正在让众多来蒙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
“来内蒙旅游的初衷就是看看大草原,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是一圈走下来,让我们记忆最深的是内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来自云南的游客陈兰说,自己很欣喜观看到了内蒙正宗的呼麦与马头琴表演,这些传统的草原文化在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中再次焕发了新生机。
就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底蕴来说,地处中国北方草原带的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承载地和发祥地,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及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后,留下了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近年来,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正在通过内蒙古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推介内蒙文化的新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每年7月都要举办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区内12个地区市盟也纷纷选择在暑期旅游旺季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等等。它们希望通过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庆展览,集中传播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探索”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得以迅速成长,涌现出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
为了扩大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连年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英国伦敦卡杜甘音乐厅、法国巴黎卢浮宫留下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的足迹。瑰丽夺目的民族文化品牌已成为内蒙古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但是,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低、观念相对落后依旧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牵绊。在近年来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到“十一五”末,内蒙古文化经济总量达到150亿元,占GDP的比例仅为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内蒙古有政策支持,资金上也不缺钱,也有很多人才,那为什么还是走的相对较慢?关键在于我们的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思维方式没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接起来。”
对于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分析,文化产业和传统的经营文化的方式是不同的,内蒙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全方位地与文化市场规律相适应,绝不是个别点上的突破就能完成。
乌恩表示,草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怎样将资源与市场有效衔接,内蒙古在这方面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草原文化产业发展再迎新机遇
去年举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年初,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要高于20%,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也让内蒙古看到了草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内蒙古在自己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计划,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期间达1000亿元、占GDP的4%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是检验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温度计”,目前内蒙正在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努力,全区上下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对草原文化资源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
乌恩表示,内蒙古实现“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虽然难度较大,但是这个目标的提出,本身就已经表明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魄力和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