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父子》
孙睿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6月版
父子纠葛,是人与时代的纠葛
本报记者 强雯
《路上父子》一书,语言平实晓畅,节奏舒缓、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父子两代人在平凡琐碎生活中的疏远、隔阂,也写出了一份抹不去的牵挂与温情。书中的这一对“路上父子”,在一次骗局中,重新发现并理解了对方。
翻开书页,小说对“50后”及“80后”两代人的父子关系有着深入而细致的刻画。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父亲的老观念、老想法有时看起来不免落伍、滑稽但却也有着值得信任和坚守的价值,而孩子的观念十分适应这个“失去信任”、乱象丛生的社会,在老一辈看来是“十足不妥”的处世方式,却也含着对生活的理解和真知。
重庆日报:是什么样的情感纠结让你想写这样一部父与子的书?
孙睿:可能每个人成长中都有一段要脱离家庭的逆反期。我上大学那四年,不在家里住,更能做自己的事。但是大学毕业只得回家住,我回家住变得很被动。回家住以后又使得原来拆散掉的父子关系重新聚拢在一起,但是这次聚拢跟四年前不太一样,因为上大学后,我接受了新鲜的世界观,这时候你会重新看待以前的一些事物,于是父子之间就有很多可说的了。
重庆日报:你们觉得两代人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状态应该是什么?
孙睿:我觉得这两代人的关系,不用特别亲热,生活不是电视剧,不需要大段大段台词。其实每个人懂得只言片语背后的潜台词就够了,那个潜台词才是真正重要的。无论80后还是90后,他们可能比父母们想象的要成熟,要懂事,只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来,其实他们内心的东西,作为同代人我更能感受到。我可以设想好一点的,比如他想说亲热话,但他没法说出特甜蜜的话。我觉得最好最和谐的方式是,父母也懂事,孩子也懂事,但是大家彼此保持距离,做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做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话可以少,但是心理对对方的见解不能少。
重庆日报:父亲的爱是不是特别内敛?因为这样的内敛,造成了一些误会?
孙睿:是的。父亲的爱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特别不乐意承认自己老。抛开人类不说,我们说动物。老的动物看到小的动物长大的时候,它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苍老,它还是继续给小动物捕食。所以父亲面对儿子的时候,虽然他真的已经搬不动桶装水,或是跑不了步了,但他内心一定想把自己的这种苍老在儿女面前遮掩住。所以我觉得懂事的孩子,得赶紧背过身去,别看。
重庆日报:书中部分细节展现了父子纠葛,在不同时代下的“敌我”状态,这种“敌我”可以避免吗?
孙睿:其实,真正的“敌我”关系不是父亲跟孩子的关系,而是父子共同跟这个时代、跟这个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敌我”状态或者会减弱,或者会增强。《路上父子》,写的是两个时代上路的事,他们行程上遇到很多骗人的事,很多假象,从而让他们看清生活和人性的东西,自己也获得教育。我倒不是批判什么东西,我只是想把东西客观地呈现出来,其实还是唤醒大家内心,所有人都是向善向上的,唤醒这种东西。
重庆日报:能否说一下现实生活中跟你父亲关系如何,以及你俩之间一些难忘的事。
孙睿:我们两个都算比较能猜透对方在想什么,既然你猜出对方想什么,就不用把事再做出来,还是比较含蓄,典型的两个东方男人。我进门或打电话从来不叫他爸,他在很多年前提过这事,他说你怎么不叫我。现在只有一种情况下我会叫爸,电话是我妈接的时候,我会问她“我爸在哪”,这时候叫一声爸。我们俩之间难忘的事很多,我爸也很喜欢小孩,小时候经常带我玩儿,所以我会写出《路上父子》,也写到他小时候他爸如何带他玩儿。他给了我童年,我在他老年的时候再给他一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