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公布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其中铅蓄电池行业首次被列入名单,整顿幅度相对较大。据悉,自2011年5月开始,铅蓄电池行业整顿风暴正式拉开序幕,一年多的时间内,国家出台不少政策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造成铅污染的罪魁祸首是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国家应该加大对其的整顿力度。也有专家建议,铅蓄电池的标准化工作也应逐步推进。
首次上榜整顿幅度相对较大
9日,工信部公布2012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第一批),包括炼铁、炼钢、焦炭、电石、铁合金、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等行业。
据记者观察,除铅蓄电池行业之外,名单中公示的其他18行业都是此前经过多年整顿的。其中,炼铁、炼钢、焦炭等行业淘汰企业的数量目标较2011年已经明显减少。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首次上榜的铅蓄电池行业。名单显示,相比其他18个行业,铅蓄电池行业整顿幅度相对较大,共有92家企业被列入整顿范围,其中包含风帆股份、骆驼股份、江苏双登集团(伦敦上市)等三家上市公司,占到此次淘汰产能的四成左右。
实际上,自2011年3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铅蓄电池行业整顿通知文件,但普遍被指存在较大弹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低于预期,出现被关闭的产能向外地转移,白天整顿、晚上生产等现象。
与之相对,工信部此次态度比较强硬。名单要求,有关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2012年9月底前全部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2012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并不得向其他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
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张弘博士介绍,国家政策层面对铅污染重视是从十二五规划中开始的。规划中,就有专门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的治理。“其中,80%的铅是用于铅蓄电池生产。”在张弘的理解里,国家密集出台整改措施、对铅蓄电池行业表示高度关注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十二五规划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年来铅蓄电池行业发展很快,前几年各地纷纷上马了许多项目,行业取得不小的发展。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具有的外部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方面出现问题,行业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国家必须重视行业的治理问题。
铅蓄电池整顿风暴远未结束
此次针对铅蓄电池如此大规模的整顿,在张弘看来并不意外。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去年开始的铅蓄电池行业整顿风暴,远未结束。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5月份,环保部就关闭取缔了铅蓄电池生产企业348家,停产140家,停产整治160家。3个月后,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铅蓄电池企业名单和整治结果。全国共1930家铅蓄电池企业中,被关停的占82%。广东以191家企业位居全国省份第三,其中84%的企业被关停。
而在当时,业界专家就预计,这次大规模铅蓄电池整顿才刚刚开始,预计国家在后续两三年内陆续出台政策、措施。
这一预计正在得到验证。继2011年5月掀起的第一波铅蓄电池整顿风暴后,今年5月11日,酝酿多年、被业界广泛关注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正式颁布,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准入条件》,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封闭式的生产设备,并按照生产规模配备具有相应处理能力的节能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新建、改扩建、现有和单纯极板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生产规模。
另外,《准入条件》对铅蓄电池的镉含量和砷含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生产工艺路线也规定到2012年年底,新建、改扩建的项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艺。
业内普遍对《准入条件》评价较高,认为其较大幅度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实施后竞争能力弱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资源和市场将进一步向大企业聚集。
刘戒骄告诉记者,铅蓄电池准入门槛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不规范小厂的数量,改变先前散乱无序的布局,使之更加集中,也便于污染治理。同时,该措施也有利催生引领行业的大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企业。
回收体系混乱成污染罪魁
2007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将铅污染引入民众视野,使得人们“谈铅色变”。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80%用铅流向的铅蓄电池行业多为民营企业,其中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技术并不达标,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在去年大规模取缔关停整顿铅蓄电池企业时,就有专家和业界澄清,造成铅污染的罪魁祸首并不是铅蓄电池的生产过程。环保组织史密斯基金会认为,世界上最严重的10个污染问题,其一就是错误拆解铅电池造成的。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此前发表言论称,目前铅蓄电池行业生产环节的污染基本上被控制住了。但由于铅蓄电池的回收环节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产生的污染比较严重。
“生产过程并非一点污染都不产生。”张弘介绍,无论是生产还是回收环节,都会产生污染,只是生产厂家相对达标的数量更多,所以就彰显了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更为严重。
张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国当前从事废旧电池回收的主体多以个体户和小工厂为主,环保意识、健康意识都不强,工艺不规范、相关设备不达标,是造成铅污染的罪魁祸首。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于2011年3月向有关部门提交《废旧铅蓄电池回收押金制度的建议》,建议称目前我国尚无一家企业建立全国性的回收网络,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建立规范运行的区域性回收网络。
有人士质疑,虽然国家从去年开始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整顿,但都是从生产厂、产能方面进行入手,而并未从令业界头疼的回收系统开始抓起。这样的政策真的能解决被民众所诟病的铅污染吗?
对此,张弘则给出更为乐观的解释。他说,国家一系列政策实际给铅蓄电池行业设立了一个门槛,过滤掉不规范的小型厂商,这也从需求源上解决了不规范回收铅的流向。
■观察 行业标准化需要逐步推进
铅蓄电池
首入淘汰行业
铅蓄电池被如此诟病,能否采用新型电池能源进行代替?
记者了解到,由于铅蓄电池凭借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特点,在汽车启动、电动助力车、通信电力备用电源、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领域仍是主流技术。在目前条件下,暂时没有任何其他种类电池可以替代。
“铅蓄电池本身不污染环境,而是铅蓄电池生产、回收过程当中污染控制没有做好;不是铅蓄电池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打板子不要打错。”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曾在公开场合呼吁。
“现在,民众大多‘谈铅色变’,动辄对整个行业‘喊打’,使得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甚觉冤枉,矫枉过正。”张弘认为,铅蓄电池产生污染是既成事实,但只要管理得力,产生的污染完全可以实现有效控制。
记者了解到,美国环保总署在2006年发布《空气铅含量标准》报告显示,铅冶炼、铅蓄电池生产分别位列铅污染源第十一、十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业用、商用和社会用锅炉及热处理。
对于令人头疼的铅蓄电池回收系统,不少专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其中,回收工作交由行业骨干企业完成、政府对规范企业给予政策补贴,是业界主流观点。
国家政策也予以回应。《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明确指出,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应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利用销售渠道建立废旧铅蓄电池回收系统,或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再生铅企业等相关单位对废旧铅蓄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需要辅以立法来严格约束,并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环节的管理,铅蓄电池在回收环节出现的污染漏洞是可以弥补的。
刘戒骄补充,除了铅污染问题,还亟需解决产品标准化的问题。“这样众多企业便可以在质量、价格等方面展开公平竞争,而非在尺寸、规格上绑定消费者,这样也有利于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企业在该行业脱颖而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垄断的发生。”(记者 赵晓娜 实习生 王鲁南 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