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云南的最后一仗,发生在今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时称南峤县),时间是1950年2月16日,农历的大年三十。此战,国民党26军93师278团1000多人在南峤机场被歼,至此,云南境内国民党军团以上建制部队全部被消灭。
但鲜为人知的是,南峤一仗,并不在我军原定作战计划之中。
1950年1月25日,解放云南的最大一仗——元江战役结束,国民党第8兵团部、第8军军部及下属3个师2万多人悉数被歼。1月26日,2野13军37师副师长吴效闵率配属作战的38师114团两个营渡过元江,向南追击逃过元江的蒋军残部。
2月3日,114团沿思普大道追至墨江县把边江吊桥附近,与“边纵”9支队胜利会师。吴效闵得知国民党26军93师278团经红河绿春、思茅江城,一路向车佛南地区(今西双版纳)狂奔后,当即率部展开追击。2月9日,西双版纳宣慰司署议事庭长(总理大臣)召存信,率20余名傣族上层人士渡过澜沧江,到小勐仑迎接解放大军。
召存信是一至七次全国人大委员,曾担任西双版纳州州长40余年。与一般统战人士不同的是,早在抗战时期,召在普洱中学求学期间即接触了中共地下组织,解放战争后期,因“反三征”被国民党悬赏3万大洋缉拿。召亲率20多名上层土司渡江迎接吴效闵,目的只有一个——邀请解放大军尽快渡江,消灭国民党军93师残余部队。93师原属远征军第6军,抗战期间长期驻防西双版纳,曾因攻打勐海土司府招致傣族上层和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然而,此事让吴效闵很是犹豫。原来,1950年1月4日,在南宁召开的4兵团党委扩大会议上,兵团党委第一书记陈赓反复强调:“滇南战役中,我军即使吃一些亏,也决不许违犯‘民族’政策。否则,就算解决了国民党部队,我们在云南也站不住脚跟!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到党性、原则性上来认识。话先说到前面,谁要出了问题,捅了乱子,我是准备好了要开杀戒的!”(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
吴效闵在陈赓麾下打了13年仗,还从未见过这位知识分子出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受上级和官兵们喜爱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过如此狠话。离开南宁前,4兵团各部购买了大批日用百货、针头线脑之类的物资下发到各营,准备与少数民族兄弟“交朋友”。陈赓司令员又三令五申,宁肯部队吃亏,受点损失,也绝不许违犯“民族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吴效闵不犹豫都不行了。
当时在西双版纳有“边纵”9支队的两个团和卢汉起义部队一个团约5000人。吴效闵认为,这些人马对付93师278团残部1000多人绰绰有余。于是,吴在由土司、“边纵”和37师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澜沧江南岸为少数民族聚居区,114团多为北方籍战士,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知之甚少,如贸然渡江,恐引发“民族问题”,有损于我党我军的形象。因此,114团暂不渡江,而是北返归建,西双版纳地区的残敌交由地方部队解决就行了。
吴效闵的话当即遭到以召存信为首的傣族上层人士的反对。召提出,他就是代表西双版纳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专程过江迎接解放大军的。他可以以“总理大臣”的名义担保,大军过江,绝无问题。“边纵”9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也表示,仅仅依靠实战经验不多的地方部队恐难以完成歼敌任务,只有大军过江才能迅速消灭残敌。见吴效闵还是犹豫不决,召又进一步提出,大军渡江的船只、船工、翻译、向导及渡江后的后勤供给均由他全权负责,并由他亲自出面,以西双版纳宣慰司署的名义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因大军渡江出现的任何问题均由他一人承担。
1950年2月14日,在西双版纳宣慰司署“总理大臣”召存信的盛情邀请下,吴效闵率114团渡过澜沧江。2月16日下午5时许进抵南峤县。
南峤有一座二战时期陈纳德第14航空队修筑的野战机场,敌93师278团逃到南峤的目的,就是等候从海南飞来的飞机撤离大陆。如果不是召存信等西双版纳上层人士的盛情邀请,吴效闵率部队及时赶到,278团很可能就从南峤逃脱了。
2月16日是农历的大年三十,吴效闵率部赶到南峤时,278团正准备吃年夜饭。台湾15日来电称,大年初一,从海南岛起飞的飞机就可以把278团这条“漏网之鱼”接走了。可惜,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刚端上桌,解放大军就从天而降,除团长罗伯刚率少数人到城里做客外,278团1000多人死的死,降的降,悉数被歼。至此,云南境内国民党军团以上建制部队全部被我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