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香港治水做“地下工作” 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

2012-08-07 08:21:0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香港上环地区的雨水泵房。

  可抵御“200年一遇”

  属亚热带气候的香港年平均降雨约2400毫米,在太平洋邻近地区城市中居于首位,是北京(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的4倍。曾国良直言,强降雨量是香港水患成灾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是先天性因素,曾国良进而介绍,在后天的高密集度城市发展过程中,香港面积广大的天然土地被铺成混凝土路面,从前可被天然土地储藏的雨水如今成了地面径流,令淹水问题恶化。

  旧城区的渠道建成已几十年,设施破旧,排水能力不足。降水和排水设施一强一弱,对比强烈,水患的严重程度日益突出。

  香港每个区域洪水泛滥的原因又各有不同:新界是低洼地,加之渠道淤塞,雨势一大就雨水泛滥。荃湾、回冲和西九龙,渠道老化,排水系统不足,城市建设导致地表渗水能力不高。上环地区过去也存在地势低洼和潮汐问题,时常水流成河。

  曾国良指着一张图纸向记者解释:1990年前,香港新界10余条河道周边的洪泛平原、东西九龙、港岛北几乎都是易被淹水的地区。香港大面积处于水患包围之中,少有地区能幸免,即便到了1995年,淹水“黑点”仍多达90个。

  1989年9月,香港渠务署成立,肩负起防洪的重任。渠务署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洪策略研究,包括:公共雨水排放系统的防洪标准、长期的改善措施、预防性维修、应急措施等。

  目前,香港已建有三条雨水截流隧道,总长约19.8公里,成为排洪的有效屏障;两个蓄洪池也已基本建成,容量达109000立方米;容量约60000立方米的跑马地地下蓄洪池正在建设中,预计2018年年初投入使用,届时将进一步保护香港免受暴雨侵扰。

  此外,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和340公里的排水渠道星罗密布地分布在香港的各个街道,成为香港排洪的血管。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造,香港市区主干排水渠系统已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市区支排水渠系统和郊区主要河道、排洪渠亦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何为“5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降水量约为140多毫米/小时,我们现在足以抵御。”曾国良对香港的排水渠系统充满信心。

[作者:程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