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香港治水做“地下工作” 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

2012-08-07 08:21:0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香港模式”不可照搬

  如上所述,渠务署把所有的集水区都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的水由雨水截流隧道排放;中游的问题由蓄洪池解决;下游通过渠道排水。据估算,如果没有前两道防线,所有的雨水都会集中到下游,香港渠务署需要处理面积约400公顷的雨水;而有了前两道防线,需处理的雨水面积被减少至80公顷,常规工程就可解决。

  曾国良向记者开玩笑地说:“如果没有前两个步骤,可能下游的每一条道路都需要我们挖开来铺渠道。”

  “防洪三招”招招有效,曾国良以香港岛为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雨水截流隧道半路拦截雨水,使雨水未到市区就已被卸去四成,蓄洪池和排水渠又各卸三成雨水,港岛的内涝问题基本解决。

  不过,曾国良强调这三招不可原样照搬,否则可能“水土不服”。比如,香港市区有后山,前平后高,凭借地势特点才能在山坡建雨水截流隧道。内地没有山坡的地区如果也用这种方法,肯定不如香港有效,可能用蓄洪池更科学。

  香港的蓄洪池多半建在公地,因为购买私人用地时间长、成本高,维修也有诸多不便。选址时,优先考虑地势低的公地,这样可有效收集雨水。蓄洪池的大小取决于集水区的范围,水量是最大的考量标准,九龙和大坑东蓄洪池收集的范围有几百公顷,容量也相应较大。

  香港靠海,排水有天然地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地没有海的地区无可作为——可以把水排到附近的河道。

  曾国良认为,防洪要“排蓄为主,先蓄后排”,首先得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蓄洪,如果找不到现成的,就进行地区性改造,建造一个比较大的排洪渠道,改善排洪能力。洪水来袭时,日本、台湾地区利用天然湖泊、低位球场蓄洪,他认为这值得借鉴,因为建造地下蓄洪池成本很高。

  他一再强调“因地制宜”:“这三招对香港非常有效,应用到广州、北京时要考虑当地的特性,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策略。”

  在多年的工作中,曾国良总结出一套“治水”心得:防洪要先做规划,详细研究每个地区的水患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根据各个地方的重要性制定不同的防洪标准,市区是城市的心脏,重要性最高,防洪标准也应该最严;乡村人口较少,重要性相对次之。通常的做法是,在小村外围筑防洪堤,防止洪水涌入村内。(文、图/本报特派香港记者李华 实习生张晨子)

[作者:程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