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叶辛:知青文学表达一代人的心愿 仍富有生命力

2012-08-23 14:51:00 来源: 深圳商报 
字号  

叶辛 (资料图片)

  记者 谢晨星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首熟悉的歌曲将记忆带回十多年前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孽债》,剧中返城知青留在农村的孩子到上海寻亲的故事打动了全国观众,也让原著作者叶辛为读者熟知。前不久,叶辛出版了散文集《岁月不是空白的》,小说《孽债》和《往日的情书》也再次重版,又一次唤起了读者对知青岁月的记忆。昨日,叶辛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自己会在知青文学的创作道路上走下去。

  知青文学仍富有生命力

  “知青小说”的高峰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当时一批出身知青的作家以写知青生活步入文坛,涌现出以梁晓声、史铁生、老鬼和叶辛等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叶辛早年创作的《蹉跎岁月》、《孽债》等小说被认为是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并受到热捧,在三十年中不断重版、印刷,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风靡一时。如今,随着上山下乡岁月的远去,知青题材小说越来越少,这是否意味着知青文学在走向没落呢?叶辛否定了这一说法:“知青题材作品就像抗日战争、辛亥革命等题材作品一样,作为反映那个时代历史风貌的载体,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写出新意。”出生于1949年10月的叶辛说,做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知青运动的亲历者,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事件,见证了共和国成立60年来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这些经历在一代人身上留下了痕迹。因此,写好了这一代人的故事,就意味着写出了国家和社会这60年的变化。

  表达一代人的心愿

  如今,当年那个知青文学创作群体纷纷转向其他题材,只有叶辛等少数几个作家还奋战在这一领域。叶辛坦言自己是根据生活感受来写作的作家,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时代是写不出来的。叶辛在对记者讲述自己的知青岁月时,对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仍记忆犹新。叶辛从1969年3月31日下乡到贵州砂锅寨,到1979年10月31日离开,整整十年又七个月,这让他对知青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一方面,叶辛是亲身经历者;另一方面回到城市后,他的朋友同学也都在这个时期返城,知青生活就成了大家聊得最多的话题。这些各具个性的青年男女一窝蜂地涌进农村,从最初的虔诚狂热,继而陷入迷茫、颓丧,最终又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振作起来,“可以说,我表达的是这一代人的心愿”叶辛说。于是,自己的故事和身边人的经历就成了叶辛小说的创作来源。叶辛告诉记者,在《孽债》轰动的那个时期,经常有人开玩笑问他“你写得这么生动,你是不是也有孽债?”他说,“我没有孽债,但是在那个时代,《孽债》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作家写作就像农民耕种

  从城市进入农村的叶辛,最初怀着改天换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虔诚心愿,然而真正接触到农村实质的时候,才体会到了书本里所说的城乡差别,让人十分消极。正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中,叶辛了解了栖息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思考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命运,决定开始写作。叶辛表示,一方面时间要消磨,另一方面自己喜欢文学,砂锅寨比上海历史悠久,将这里的东西写出来,也是一种价值。虽然这条路走得很漫长,但是他说:“这是我自己的路,完全靠自己摸索走出来的。”

  叶辛告诉记者,《蹉跎岁月》这本小说,30年来有过十几个版本,印刷过几十个版次,很多人认为这本书这么火就不必再辛苦写作了。但是叶辛认为,作家就像农民一样,“农民不会因为今年旱明年涝就不再种地,也不会因为今年收成好就不劳作。作家也是一样。我不会因为有的作品很轰动就不再写书,也不会因为有的作品没有影响力就放弃写作。”

  心中有写不完的知青故事

  从1977年叶辛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至今,30多年来,他已经出版了50多本书。如果算上各家出版社编选出版的各种文集,共计90多本。这些书无论是儿童文学题材、农村少数民族题材还是知青题材,都多多少少和叶辛的知青生涯有关。例如《解密黔台酒》一书就是叶辛在贵州生活、工作这么多年对贵州酒文化的探求。

  谈到去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客过亭》,叶辛表示,写了《蹉跎岁月》、《孽债》等知青的故事,总觉得不够完整,“上山下乡影响了知青们一生的命运,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那几年的事情,而是他们的整个人生。”于是就有了《客过亭》中上海知青重返贵州山乡找回青春岁月的故事。

  如今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的叶辛,工作之余仍笔耕不辍,过往闲暇时写的散文随笔也结集成册,于今年4月出版了《岁月不是空白的》散文集。据叶辛透露,目前新的小说正在撰写之中。对于知青的故事,叶辛表示,我还是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故事要讲。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