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追问:
新建学校能否缓解“入学难”?
教育界人士:家长对新学校的接受有个过程
记者了解到,尽管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新建小学,家长们往往心存疑虑,不愿意前去报名,致使其招生往往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康平二小的招生老师也提醒片区居民:“东区这几年发展很快,老城区相对发展成熟,划片不轻易变动,不过我们两所学校也离得不远,师资都差不多。家长们完全可以放心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今年报名的不多,主要是因为划到学校的小区有些是新建的。但是未来3到5年,能减少不少入学压力。”普惠路小学也是今年新增小学之一,目前校区还未建设完成,招收的新生也将在康平二小“借住”,等待把本校建好。该校筹备组成员丁倩,也是之前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副校长。她回忆2006年时,聚源路小学新生是56个,发展到如今的近2000名。
存在的问题:
“报名难”究竟难在哪里?
教育界人士:教育欠账太多是根本原因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城区人口增加,市区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虽说按照政府的规划,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但是建校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城市扩张过程中人口增长的速度,教育欠账太多,这是造成‘入学难’的根本原因。”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
一方面,大量新住宅区在开发建设时,没有按照统一的城市教育规划预留出建设学校的用地,使市区有些地段的学校建设出现了空白。造成了新建住宅区附近的原有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小学平均每班达80人以上,“大班额”、“超大班额”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城乡间、城区间、校际间、受教育群体间,等等,并进一步加剧“择校热”以及乱收费等不正常现象。
“多建学校,肯定是最直接有效的缓解办法,但建校并非轻而易举。举个例子,新建一所小学,不算土地费用、师资配备、仪器设备等,单单把基础建设做好,就需要2000万元。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有关人士分析,“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解决入学难,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规划上……多方面通力配合,解决这个在教育上集中爆发但并非仅仅是教育部门问题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