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绿化热”“挖湖热”折射中国城市造景误区

2012-08-29 15:38: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采访发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大小城市刮起了一股人工造景热潮。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大大小小的植草种树和圈水挖湖工程愈演愈烈。专家提出,“大跃进式”的城市造景之风需要反思。

  “绿城”不绿:部分城市造景跑偏

  不久前,郑州市园林局有关人士称,今年郑州市区将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郑州市民人均新增绿地近1平方米。对此,不少郑州市民表示困惑:为啥老百姓感受不到身边的绿色多了呢?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道路拓宽,一度有“绿城”之誉的郑州,绿意却似乎悄然减少。一些干道两旁的大树被砍掉或移走,有的则换成了草坪。炎炎夏日,一些无奈市民在电动车上安装太阳伞,“自制”一片荫凉。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建华介绍,城市造景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植树种草的绿化主题;二是人工湖、水系建设。前者门槛较低,资质要求不高,后者起步虽晚,但大有后来居上态势。

  今年初,广西南宁市宣布,将投资3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打造出一座滨水生态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40个城市提出类似“水城”建设规划。其中既有南宁、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聊城、沁县这样的中小城市。

  记者在洛阳市看到,人造水系交错纵横,宛如江南水乡。许多政府机关,居民小区门前有“景观渠”,院内有“景观池”。据了解,洛阳规划的水面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杭州西湖。

  旱地圈水:造景“大跃进”造成浪费和生态问题

  一些专家指出,部分城市不切实际地植草种树、拦河圈水、盲目造景,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是“南树北种”两败俱伤。棕榈、椰子走进北京小区,法国梧桐站立街道两边,园林专家指出这是盲目的“南树北种”。棕榈、椰子、广玉兰等南方树木要在北京过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们要套上“防寒服”、穿上“电热靴”、用上“加湿器”。这些越冬“装备”都价值不菲,而且长达4个月的运行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园林专家粗略估计,北京有不适应气候的“南树”10万株左右,其中大量移植和养护费够栽种和养护北京本地树30万到40万株,成本惊人。

  二是打坝拦水,地上成景,地下成灾。近年来,在河道打坝拦水造景成为一种流行。但此举一方面抬高了河道,给汛期行洪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这种“腰斩”河道的做法,也破坏了自然的河流生态。

  粗略统计,全国大中小城市实施类似工程的不下200个,仅陕西省目前就有约20%的城市实施或规划打坝拦水。而在地处伊洛河流域的洛阳,因为修建的橡胶坝过于密集,每到汛期涨水,通往龙门石窟的道路往往被淹,近年来已多次被迫关闭景区。在城区筑坝拦河的宝鸡市、咸阳市,蓄水后同样将面临上述问题。一遇干旱,农民吃水难、浇地难,城市人却划着小船游湖。

  三是污染难以控制。水利部西北水科所教授邢大韦指出,渭河水量仅占陕西的16%,却接纳了全省80%的污水,干流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在渭河这类来水少、含沙大、高污染的北方河流上筑坝蓄水,蓄起来的可能是一池污水,形成臭湖。另外,一些河流上的“景观湖”广泛采用“铜帮铁底”防渗,在河道内铺设钢筋水泥,河岸垒石作衬,严重影响河流自身净化能力。

  四是蒸发量大,水资源浪费惊人。有关专家测算,仅咸阳市的蓄水工程,一年将蒸发掉150万立方水。黄委会副主任廖义伟说,水面大了,蒸发量必然要大。如果花了几亿元、十几亿元资金搞起来的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地制宜:城市造景应注重公共性

  多位专家表示,城市景观建设总体应该坚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胡建华认为,所谓因地制宜,在城市建设中就是“该平的地方平,该凹的地方凹。”但现在的误区是,一方面在不该开挖的地方开挖人工湖,另一方面又将原本就存在的坑塘填平。

  他表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城市建设不能填补原有自然形成的湖泊、水系,包括坑塘,但实际操作时好多都被填平开发了,这样就破坏了自然调蓄功能。越来越多的城市内涝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城市造景运动中,地产开发成为隐形推手。郑州市的一位领导在谈到开挖“龙湖”与建设郑东新区的关系时说:“一有水,地价就要上涨。”洛阳市一位干部说:“在洛阳新区开发中,我们是先引水,再卖地皮,临水的地价要比不临水的高15%以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多数城市而言,还是要持续加大景观建设的投入力度,这是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需求。“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做法,尽量减少城市开发带来的‘负外部性’,增加城市景观的公共性,而不是将景观建设变成土地升值的理由”。(记者张兴军、张军、王攀)

[作者:马学玲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