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印度经济比金融危机时还低迷 能否重归幸福时光?

2012-09-02 10:05: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印度议会已连续多日陷入瘫痪。起因是有爆料说,政府部门曾以低价出售国有煤田,造成330亿美元损失,引发印度各党派争议。这只是最近印度重启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小插曲。

  今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大幅减速:印度政府预计GDP增长下降至6.5%,为过去9年来最低。海外媒体对印度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印度:金砖撞墙?”两个月前,《经济学人》杂志就如此揶揄。因此8月中,印度总理辛格宣布重启经济改革,以刺激印度经济增长。然而,改革并不轻松:才宣布开放金融业,全国7成银行从业人员就举行了大规模罢工;才向腐败“亮剑”,执政党就差点因腐败被拉下马。

  1991年,印度启动了首轮经济改革,迎来了经济增速超过7%的20年“幸福时光”;如今,经济改革大门再启,印度能否重归“幸福时光”?

  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还低迷

  8月28日,《印度时报》头条刊登了印度最大的行业联盟——印度工业联盟主席阿迪·戈德瑞的讲话。他说,印度当下的经济环境比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还要低迷。而在半个多月前,印度总理辛格也对印度经济做出过类似的判断。

  印度政府日前预计今年经济增速约为6.5%。在全球经济都不太乐观的当下,这样的增速会让众多发达国家羡慕不已。但对印度来说,远低于预期8%的增速,也是过去9年来最低。2004年至2008年,印度取得了平均9%的经济增长,即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8年至去年,平均增速也保持在7%以上。

  《印度时报》援引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夏尔马的话说,历史经验证明,当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速一定会出现下滑。当年日本和韩国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均开始放缓;如今,中国人均GDP接近5300美元,中国经济增长率即便逐渐下降到6%至7%,也在合理的调整范围内。而印度经济却令人失望,因为它尚未接近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其人均GDP仅为中国的1/4。

  与经济增长放缓相对的是高企的通胀率,印度工业增长乏力,企业信心备受打击。印度央行将批发物价通货膨胀率目标设为5%左右,而今年7月份印度批发价格已经上涨至6.9%。印度企业家和部分政客正为了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四处游说。然而,降低银行贷款利率虽然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生产,暂时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这并不是印度经济增长复兴的良方。

  在人们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印度的资本正在悄然外流。印度的企业巨头们曾是带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 “发动机”,但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投资的现在,他们对国内的投资却不那么热心。印度工商联合会的拉吉夫·库马尔对《金融时报》表示,印度新项目和新投资的数量,现在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而印度企业却悄然将更多的资本投向了海外。仅今年5月和6月期间,印度公司已经投资近60亿美元用于海外收购。

  早在两个多月前,海外机构对印度经济唱衰的声音就不绝于耳。标普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第一个对印度下调评级的机构,其对印度的评级为BBB-,仅比垃圾级高出一级。这是五个金砖国家取得的最低的评级,印度也是前景展望为负面的唯一一块“金砖”。《经济学人》用“金砖撞墙”的标题来揶揄印度经济,它说:鉴于印度卢比大幅贬值、私人投资枯竭、GDP增速放缓,印度奇迹已成海市蜃楼,而印度经济重回高速增长道路的前景则不妙。甚至还有人认为,金砖国家英文缩写BRICs中的“I”不再是印度,而是印度尼西亚。

  改革重点在引外资刺激消费

  面对印度眼下的经济困境,辛格在8月15日宣布重启经济改革,并设定了提振投资人信心、降低通胀、削减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的目标。外界解读印度重启的改革的核心是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而其中如何让外商投资于消费领域则是刺激政策的施力点。

  辛格提出的改革计划里并没有明确的政府现金投入,而更多着眼于经济改革——包括税收、金融乃至市场化等方面的政策投入。《经济学人》解释,印度减少政府投入,主要是因为“囊中羞涩”。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印度政府已经先后投入近千亿美元的刺激资金。增加政府开支的刺激方式已经使得印度政府负债累累,最终出现“双赤字”状况。里昂证券一份研究亚太经济的报告显示,印度2011年至2012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到GDP的4%;财政赤字占GDP的5.8%。

  在印度GDP构成中,个人消费占比为57.9%,投资占比为32%。而在投资中,外商投资又占据了印度投资的三分之二。印度改革计划将重点放在了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消费者身上。

  在辛格的计划中,零售业和保险业将是其最先开放的领域。印度零售业与保险业都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1年印度市场保费为665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会上升至1119亿美元;高达5000亿美元的印度零售业,一直是外商关注的“热点”。

  为了吸引海外投资者重返印度,印度政府还准备提供税收保证。去年,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印度政府曾推出所谓的一般避税法(GAAR)。根据该法案,印度财税部门将对来自毛里求斯等避税天堂的短期投资(不满一年)征收资本利得税。而之前根据印度和毛里求斯的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来自毛里求斯的投资者无需在印度缴税。当前流入印度的外国机构投资(FII)约有40%来自毛里求斯,很多借道毛里求斯投资印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担心,GAAR的实施会增加其投资成本而选择了将投资转移出印度。8月19日,印度《商业标准报》透露,印度政府正在讨论将这一本该在今年4月生效的法律再推迟一年。

  基础设施落后的印度也将其列入了计划之内。不过,与很多国家的做法一样,印度政府倾向于将这部分“分”给印度的国有企业。据悉,印度公路、机场、铁路、电力及煤炭生产等基础设施都将加大建设力度,17家印度国有企业已表示将承担投资任务。

  唤醒“昏睡的政治家与民众”

  经济改革涉及到的永远不止是经济,在印度更是如此。8月21日至今,印度议会已连续多日陷入瘫痪。起因是有爆料说,政府部门曾以低价出售国有煤田造成330亿美元损失,引发印度各党派争议。尽管辛格已诚恳呼吁反对派重回议会,恢复议会的正常运作。但反对派印度人民党根本不给机会,要求辛格为煤炭丑闻引咎辞职,并建议重新进行大选。

  有海外分析指出,由于之后几个月,印度一些邦将举行选举,再加上2014年大选临近,印度国内政治斗争将出现白热化趋势。印度人民党等反对派注定会借助这次丑闻事件大肆炒作,未来针对辛格政府和国大党的攻击会愈演愈烈。

  而这些党派争议,无疑会严重掣肘经济改革的进程。加拿大《环球邮报》评论说:印度经济麻烦成堆,政府却吵来吵去置之不理。“现在没有当年的大旱,因此即便是即将到来的季风雨也解决不了问题。”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印度党派之间没有成熟的经济方向共识,少数议会政客就能阻止重大改革。

  由于利益分割不同,一些印度民众与企业对于改革重启也颇有意见。频发的印度大罢工、示威游行,就挺耽误事的。

  8月22日,印度银行系统爆发大规模罢工,抗议金融业开放。全国7成银行从业人员、大约100万人参与了罢工抗议活动,主要针对印度国会准备通过的一项“银行业补充法案”,该法案的内容包括,将股东在私有银行的表决权限从原先的10%提高到26%;放宽银行业并购限制,并允许更多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银行业。工会和银行从业者担心,一旦引进新的资本与竞争机制,势必将带来裁员,危及到自己的“饭碗”。

  《纽约时报》评论道:印度政府决策能力接近瘫痪,又坚持控制重要的国家产业。这种控制和无决断力的不幸组合令金融、矿业、电业、石油业和农业陷入利益混战。一旦有一天印度政府要触动这些利益,就会引发强烈“反弹”。

  政党博弈、政府与民众博弈所导致的政策的出尔反尔,已经损伤了印度的投资信誉。如“开开关关”的零售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早在2011年12月,印度议会就已经通过向外资开放零售业的决定。在多品牌零售领域,外资可以最多持有51%的股权;在单一品牌零售领域,外资的持股上限最多可以达到100%。然而由于触犯到印度零售商与小业主的利益,引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因为开放零售业不到3周,印度政府叫停了这一决议。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得许多外商不得不放弃印度市场。

  《经济学人》将印度经济问题最终归结于“民主的混乱”。“印度联合政府未能推动经济重大改革,结盟小党的压力常常迫使它收回政策;福利政策是吸引选民的保证,政府更担心短期生存,任何困难决定都抛之脑后。”

  对于印度经济源头上的问题,部分印度的经济改革家希望印度眼下的经济困境能警醒“昏睡中的政治家与民众”,以便辛格政府能推行改革——1991年的金融危机就触发了印度的经济自由化改革。《经济学人》也说,虽然印度银行有很多坏账,但它与外界隔绝的金融体系、高额外储和有力的中央银行,能保障印度经济不至于发生“大翻船”。现在,短期的剧烈冲击实际上有益印度,但如果政党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找不到一个妥协的好办法,印度经济就此走上下坡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而这显然不是大部分印度人所希望的,因为占90%以上的印度穷人将是受到打击最沉重的一批人。  记者 唐烨

[作者:何敏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