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
收入差异开始呈现
对于“70后”来说,首份工资用来干啥?分化开始拉大,找个70、71年的与79年的可能活法完全不同——而且,在他们中有不少已经是独生子女。所以,首份工资贴补家用的观念开始淡化,而且花钱的选择比起上两代人极大地丰富了:很多人开始攒钱准备继续出国深造;有远见的在家人的帮忙下买了套房,日后证明这一决策无比英明;也有人给自己的电脑升级换代,彻底告别486时代……
对他们来说,首份工资买个自己心心念念的奢侈品也很正常,不过,当时的奢侈品并非是现在动辄万元以上的LV包包、爱马仕皮带,而是一条几百元的美国品牌牛仔裤、一双心仪很久的亮色高跟鞋。整体来说,他们对物欲的掌控拿捏的不错。
◎故事
上海人:名校优势体现在薪金起点上
1976年出生的小吴是独生子,但他回忆同学中也有有兄弟姐妹的:“当时在学校里老妈就管得很严,动不动就说不好好考个好学校,以后扫马路。果然,一毕业,差距就开始出来了——”
据小吴说,自己小学时的玩伴中,复旦大学毕业的一开始工资就能拿到3000元。像他这样普通本科院校的也就一千多一点。最重要的是:“工作开始挑人了。 ”小吴回忆,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有1200元,但这是每天六点半起床,从通河新村挤95路再转车到城隍庙辛辛苦苦赚来的,“而且如果我不做了,应届大学生多着呢,都在后面排队。 ”
小吴记得,对外表还挺在意的他花了300多元买了条当时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第五街牛仔裤,很是宝贝:“当时不懂嘛,牛仔裤还用来烫一烫。 ”
后来最终选择去德国留学镀金的小吴如今已经在杜塞多夫定居,已成为一双儿女父亲的他回忆:“好像从我们的第一份收入开始,竞争就异常激烈。我后来每年回上海探亲,就觉得都市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东西也越来越贵。 ”
非上海人:工资用法完全不同
“相比我们,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真是太幸福了。 ”今年38岁、毕业于上海交大的曹先生是新上海人,虽然户口早已到了上海,但回首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他觉得名校硕士学位的他在同龄人中毫无优势,在生活质量上比不过职校毕业的本地人。
“当时起薪是2000元,我还帮朋友的公司打打杂,赚点零花钱。虽然在当时算挺‘富裕’了,但我跟女朋友都是硕士毕业,年纪已经不小了,家里催着结婚,租个房子就要近1000元,收入直接打对折。 ”曹先生回忆,“我的第一份工资的近一半就直接贡献给房租,而且当时因为有结婚压力,总不能花媳妇的钱,所以对自己很‘抠门’,最窘困的时候身边的本地同学叫出去 ‘撮一顿’都不想去。 ”
“80后”
大学毕业不等于起薪高
回眸“80后”的第一份工资,有人觉得有点“坑爹”——因为他们顶着扩招的“历史机遇”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挤进了大学校门,飞入了梦想中的“北上广”,四年寒窗,南柯一梦,天之骄子也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
从80后的第一份工资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当大学文凭变得 “一地鸡毛”,当全国房价变得“遥不可及”,当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时尚,当魔都房价从四位数直接乐声至五位。是的,没有90后的潇洒,没有50后的惬意,80后的第一份工资似乎在宣告这是 “无奈的一代”。
◎故事
留守派:第一份工资全部交房租
“第一份工资啊,不谈了,全部交了房租还不够,妈妈从老家还寄了500元救济金。”2004年毕业的张伟在谈及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薪水时,无不感慨地说。 2000年从河南老家的农村里考入上海,4年后,他决定留在这个灯红酒绿的魔都。
他最终选了一家出版社担任发行助理,“原因很简单,出版社可以将我的户口落在上海,虽然工资并不高,干的活也很基层,但是,上海户口可比百元大钞金贵多了。 ”
刚到单位,老板让他从实习生干起,“第一月的1500元工资,全部交了房租。 ”张伟苦笑着说,他与同学在单位附近租了间房子,每月租金500元,付三押一要2000元,母亲还从外地寄了500元救济金,才好容易将房租交齐。加上水电煤气,一个月下来也得600元多。“好在是两个人分摊,压力还小些,否则老板可以直接将工资开给房东了! ”
张伟告诉记者,刚入职场,总要买几套正式一点的衣服,小张捏着自己在大学时代做家教的钱买了一件衬衫、西裤。最初的几个月确实很辛苦,添置东西、吃饭、水电费、交通费、通讯费,偶尔还有朋友聚餐,哪样都要花钱,有时半个月工资就见底了。刚开始张伟不得不跟家里开口,让父母补贴一点。
本土派:大肆宴请 坐等“啃老”
“1440元!”1982年出生的章晓林虽然毕业已近10年,可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份工资的金额,“其实当时谈的薪水是1800,但试用期打8折,所以最终到手1500元不到。 ”文科出身的小章清楚地记得,最初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合适,在亲戚的帮助下找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
虽然当时的工资听上去很 “寒碜”,不过小章坦言“2004年的物价仍可以过得很舒坦”。 “我记得当时一份炒面只要3.5元,一客盖浇饭的价格在5元左右。”她说,“由于家在上海与父母同住,所以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压力,1440仍旧可以过得很潇洒。 ”
与很多80后一样,小章的第一份工资也全部花在了请客上面。 “800元请家里所有的亲自搓了一顿,宣誓我开始有经济能力了,500元请同学们去KTV爽了一把,基本上周遭的同学都是这样分配第一笔工资的。 ”
事实上,不仅仅是第一份工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章的工资基本都是“吃喝玩乐”。她笑称在自己也“资深啃老族”。 “跟父母同住,一日三餐妈妈都准备好,头疼脑热也由父母管着,自己的工资基本都花在了购物上,属于“月光族”。
海归派:镀金归来市场却变了
2004年揣着澳洲文凭归国的康璐其实根本没有料想到,今后的日子是如此“痛并快乐着”。由于在澳洲读的会计,小康回国后直接进了“四大”,当时给出的薪水是5000元。
“5000元,对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 ”但谈及第一份工资的去处时,康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当时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花钱,第一份工资好像是全部交给父母了吧。毕业父母送我出国也不容易,总要补贴补贴家用。 ”
让康璐觉得比较 “纠结”的是,2004年的上海物价,衣食住行,除了名牌衣服红酒之外,都比澳洲便宜,只要你不是隔三差五的买衣服化妆品,同样收入,日子过的要比澳洲宽松的多。但是现如今,上海的物价已经全面超越了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