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卖菜叔”3年创作20万字 乐观精神引网友称赞

2012-09-07 07:47:00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上午8点,徐大妈骑着小三轮车,从位于丰台区东管头街的家中来到宣武门附近的广安天陶菜市场,为的就是到一个大兄弟摊位买姜,买蒜,顺便聊聊天。徐大妈在这个摊位买东西从不问价,因为摊主实在厚道。就是这样一位浑身沾满泥土的菜农,用3年时间撰写出了20万字的《爱的呼唤》。

  本周二,名叫萝卜哥农业的微博用户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北京宣武天陶菜市场,每天都会重复着同样的一幕,在嘈杂的市场叫卖声中,有一个卖生姜和大蒜的中年菜贩,安静而专注地一笔一划码字,到目前,他已码完20万字。”随即,在中新网社区、百度贴吧中,“卖菜叔”的身影也开始被人关注并得到网友称赞。

  昨天,记者费尽周折,来到“卖菜叔”位于丰台区万泉寺鹅凤营村的家中。

  “卖菜叔”名叫姚启中,40岁,安徽阜阳人,目前和妻子、儿子、女儿租住在两间不大的平房中,屋外的地上铺满了从新发地市场批发来的鲜姜,记者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姚启中租住的房间。

  这间不足8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床上摆放着很多的东西,其余的空间被一张折叠方桌、灶台和储物柜占去了绝大部分,仅够一个人在屋中转个身。屋子的墙上贴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卖菜叔”骄傲地说,这些都是二儿子的。

  记者捧起厚厚的一摞稿纸,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偶尔还有一两个繁体字,很难想象这些字迹出自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

  “卖菜叔”的创作很随性,他用直白浅显的语言讲述了近40年间发生在自己和家人间的种种故事和点滴人生感悟。

  其中一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1年,姚启中只身前往威海第6毛纺织厂打工,他每天努力工作,省吃俭用。为了省饭钱,他干脆到食堂帮着收拾剩饭剩菜,遇到还能吃的,就吃上一顿。他把一年省下的饭钱给家人买了过年穿的新衣服。第一年打工,姚启中挣到了2620元,春节前因为他表现出色,还得到了单位的特别奖金75元。他在文章最后写道,无论在哪儿工作都要不怕苦,不怕累,认认真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的未来不是梦》用10万余字,记录了二儿子姚五一十多年的成长。文章中有一句话是姚启中特意记录的小女儿埋怨:“妈妈每天都给我们煮面条,让我们吃馒头。只有二哥回来,我们才能吃上米饭和肉。”

  “卖菜叔”的创作水平平平,但是其字里行间传递着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劳质朴的人生感悟,充斥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子女们感恩社会的殷切希望。

  “卖菜叔”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整理好姜、蒜等货品,6点准时蹬着平板三轮车出门,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他总会在6点50分之前赶到距家5公里外的早市。除了大年初一,他几乎全年无歇。“顾客们等着我的姜和蒜下锅呢。”姚启中憨憨地笑着说。每隔2至3天,“卖菜叔”要全家总动员到新发地市场上货。一千多斤的货物,全靠“卖菜叔”蹬车和妻子、孩子的手推。“卖菜叔”一直苦自己,穿得都是工地里捡来的衣服,唯一一双在常人看来早该丢进垃圾箱的破皮鞋,只在给孩子开家长会时他才舍得穿。因为左脚的那只皮鞋早已“张了嘴”,他只能踮着脚拖着地走。“他说那毕竟是双皮鞋啊,不能丢……”妻子李荣抹着眼角的泪说道,“他起早贪黑为了这个家拼命的赚钱,就是为了让我们全家日子过得松快点,让孩子能够读书考大学,有出息,报答社会。”

  “卖菜叔”是个爱学习的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一头扎进家附近超市中的书店。他喜欢读书,喜欢做笔记,遇到好句子,他会摘录下来。“现在的书太贵了,一本要几十块钱,买不起,所以我就到书店去看,去抄,一裤兜的纸条,最后都能抄满,有时纸条不够,我就往手上抄,抄完手心抄手背,回家再腾到我的小本子上。”姚启中捂着嘴不好意思地说。

  一天下午,“卖菜叔”又偷偷溜去了书店,抄了满满一张纸。不料在回家路上,精心抄写的纸条不慎弄丢了,这下子可急坏了姚启中,他推着自行车瞪大眼睛沿着马路找了回去。“轰……”一辆大车呼啸而过,车轮子轧过的一张破纸顺势飞了起来,他丢下自行车,飞奔过去,如获至宝地捧起了那张纸,小心地掸去上面的车轮印,傻傻地笑了起来……

  “妻子总觉得我写这些东西没用,不怎么支持我,但是我就是想给孩子们留下一点财富!”姚启中坚定地说。记者 赵昆

[作者:蒋妍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