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在一片骂声中,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电影《河东狮吼2》全国票房已达到7500万,8月17日上映至今还保留着零星放映场次。
近年来,中港合拍片数量直线上升,口碑却一路下滑,到《河东狮吼2》终于“探底”,在知名影评网站豆瓣上,网友为其打出了2.9分的超低评分(满分10分),创下合拍片的“最低纪录”。
业内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中港合拍将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主流,但在投资结构、从业人员心态、文化差异以及审查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烂片”在所难免。
最新事件 惨获2.9分 “河东狮”吼出新“低”
今年7月,由赵文卓、杨幂、樊少皇、杜宇航、鲍起静等人主演的《大武当之天地密码》在国内公映时,观众骂声一片,不少人直斥其“烂到无法忍受”,在豆瓣上,网友给出了3.6分的评分。
但事实证明,没有最烂,只有更烂。8月17日,由小沈阳、张柏芝、赵本山等人主演的《河东狮吼2》在国内公映,虽然成功扛住了《蝙蝠侠前传3》等多部好莱坞大片的“围攻”,票房一路攀至7000多万,却在口碑上刷新了“烂片”的“底线”:豆瓣网友打出了2.9分的超低评分。
数据统计 “烂片”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大武当之天地密码》和《河东狮吼2》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影片。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映的此类影片难觅好口碑。即便是《大魔术师》、《四大名捕》、《听风者》、《消失的子弹》等群星云集的豪华巨制,在豆瓣所获最高评分也仅为6.7分,而大多数影片的评分都在5分以下。
当然,“烂片”并不意味着不卖座。比如由邓超、刘亦菲等人主演的《四大名捕》,虽然评分只有4.7分,票房却达到2亿。刘恺威和杨幂主演的《Hold住爱》近期上映,虽然只得了3.1分,但票房也接近5000万。前两年,《越光宝盒》、《精武英雄·陈真》、《关云长》等票房过亿的合拍片,口碑也都很差(均5分左右),被划归“烂片”一点不冤。
但是,如果把时光指针往前拨20年或者更长,当年的《少林寺》、《霸王别姬》、《唐伯虎点秋香》等大批中港合拍片的评分都在7分以上,被公认为经典。
2012年中港合拍片(部分)
影片 票房 豆瓣评分
《听风者》 2.4亿 6.7分
《大魔术师》 1.73亿 6.7分
《消失的子弹》 1.6亿 6.4分
《新天生一对》 5000万 6.1分
《高海拔之恋2》 2100万 5.5分
《情谜》 2200万 5.3分
《醉后一夜》 1000万 5.3分
《百万巨鳄》 1300万 5.2分
《变身男女》 820万 4.9分
《超时空救兵》 375万 4.9分
《八星抱喜》 8000万 4.7分
《四大名捕》 2亿 4.7分
《追凶》 1700万 4.1分
《嫁个100分男人》 2600万 3.7分
《影子爱人》 1800万 3.7分
《大武当之天地密码》 3500万 3.6分
《Hold住爱》 4700万 3.1分
《河东狮吼2》 7500万 2.9分
经典合拍片(部分)
影片 时间 票房 豆瓣评分
《霸王别姬》 1993年 4000多万 9.4分
《新龙门客栈》 1992年 不详 8.3分
《唐伯虎点秋香》 1993年 4000万 8.1分
《少林寺》 1982年 过亿 7.9分
《十月围城》 2009年 2.9亿 7.8分
《天下无贼》 2004年 1.1亿 7.4分
《功夫》 2004年 1.6亿 7.2分
历史追溯 绝对主流 中港合拍吃香30年
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尹鸿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内地的“珠江”、“北京”、“天马”等电影制片厂就曾与香港的“长城”、“凤凰”、“新联”等影业机构合作拍摄影片,推出了《告亲夫》、《红楼梦》、《红叶题诗》等一批戏曲艺术片。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合拍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开始。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内地与台湾合拍的电影有40多部,与日本、欧美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合拍的电影有50部左右,而与香港合拍的影片超过了200部。
中港合拍在1993年前后达到顶峰:1992年,合拍片数量超过50部,占当年电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次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年制片18部,竟有13部是与香港合拍的。
2002年,新《电影管理条例》发布,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香港电影在身份上从“境外电影”变成了“境内电影”,两地合拍真正“水乳交融”。
2001年至2004年,合拍片共有101部,其中77部为内地与香港合拍,包括当时创下了2.5亿票房纪录的《英雄》。此后,中港合拍片数量逐年上升,投资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影片如《投名状》、《十月围城》、《叶问》系列等,几乎清一色都是合拍片。
如今,合拍已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人的普遍选择,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过多的影片质量参差不齐,让合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耀。
原因探秘
香港导演:两地文化差异大
“我们以前到内地拍过一部《关云长》,结果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所以这一次就自己戳瞎了双眼,拍了一部《听风者》……”香港导演庄文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
8月7日,《听风者》在国内公映,票房接近2.5亿,豆瓣评分6.7分,成为今年中港合拍片中“最成功”的一部。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观众认为它是“烂片”。
谈及两地合拍易产生“烂片”,庄文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地观众文化差异很大,“比如我们就没有觉得《听风者》的结尾很‘主旋律’,因为当年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子,我又不能去篡改;但内地的观众可能类似的镜头看太多了,所以很反感。”
庄文强还举例说,《听风者》中特工何兵(梁朝伟饰)工作的地方,原本墙上应该有一些大字报式的标语,但到底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却让他大伤脑筋,“如果用简体字,香港观众不习惯;如果用繁体字,内地观众又觉得不真实。最后只好什么都不用。”
内地专家:“打工仔”向钱看
香港电影研究专家、内地著名影评人魏君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港合拍如今产生大量“烂片”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还是投资结构以及从业人员心态的转变。
魏君子说,早期的合拍片,资金一般都来自香港人,他们只是来内地取景,并使用部分内地演员,“那个时候,香港人来内地的初衷是想把电影做得好看。”
而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电影市场也飞速发展。“现在的合拍片,资金大部分都来自内地,香港电影人倾巢北上,其实在身份上变成了打工仔,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赚钱。”魏君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大量“烂片”,“现在是什么题材赚钱就拍什么,所以《河东狮吼》才会拍续集,《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才会被拍成恶搞喜剧(指2010年的《越光宝盒》),《家有喜事》和《叶问》系列也都是拍了又拍。”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合拍片数量的剧增。“以前每年拍10部,可以保质保量;现在每年拍上百部甚至几百部,从概率上讲也难免出现‘烂片’。”魏君子说。
客观因素:为过审进行删改影响口碑
中港合拍片口碑越来越差,内地审查制度也是客观因素之一。据记者了解,当年的《无间道》、《旺角黑夜》、《大块头》在发行时都有内地和香港两个版本,内地版本为了通过审查,做了很多删减和改动。但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版本都能看到,一对比就会发现孰优孰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2月在内地上映的香港导演杜琪峰执导的《夺命金》。在该片原版中,何韵诗饰演的角色在意外非法取得大笔钱财后逍遥法外——根据故事情节的推定,这是合理的。但是在该片的内地版本中,何韵诗饰演的角色却主动向警方自首了,几乎所有观众都感觉这个结尾非常生硬。“但你不这样改就通不过审查。”杜琪峰说。
本版文/记者 喻德术 制图/周建文
中港合拍历史
1960-1978:少量戏曲艺术片
1978-1998:超过200部
1998-2004:年均30部左右
2004至今:逐年上升,近年年均过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