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借峰会增信释疑
文/张健
温家宝总理9月19日至20日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当前,中欧双方经济都在经历深入调整,双边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合作机遇增大,但同时挑战也在增多。如何进一步增进互信,化解分歧,拓展合作领域,是摆在中欧领导人之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正因为关系重大,此次中欧峰会备受各方关注和期待。
从经贸方面看,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当前,中欧双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都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需要解决的经贸问题非常紧迫,对彼此的需求和期待也同样很高。
对欧盟来说,欧盟经济虽总体复苏,但恢复势头也出现减弱迹象,2012年经济增长很可能不到1%。在债务危机压力下,欧盟国家被迫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将持续打压经济发展,负面效果未来将更为明显。特别是欧盟消费及投资恢复较慢,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经济增长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出口方面。2012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出口仍然增长较快,从2011年上半年的660亿欧元增长到730亿欧元。因此,危机面前,欧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迫切希望中国向其更大更快地开放市场。此外,欧盟国家在主权债务危机及紧缩政策的重压下,普遍资金短缺,迫切需要引入外部资金。特别是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对中国的投资需求较大,尤其希望中国购买其国债。
应该说,当前形势有利于中欧双方加强经贸合作。对中国来说,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但随着欧盟经济持续疲软以及消费市场的萎缩,中国对欧出口出现下滑。今年1~8月,中欧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1.9%,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对欧出口的下降,下降幅度达4.9%。今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形势难有实质性好转,中国对欧出口将更为严峻。因此,中国希望欧盟方面能出台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债务危机形势,促进经济增长。
中欧双方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在这方面共同语言和利益也在增多。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也符合双方利益。
此外,中欧作为世界上两支重要的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以及叙利亚、中东形势等问题上都有加强沟通和合作的愿望。
但也应看到,随着中欧经济竞争性的增强,双方之间的摩擦和争议也在增多。如根据欧盟一项“碳管制”立法,凡降落在欧盟区域内的国际航班,都必须参加欧盟的航空排放交易体系。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中国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都将受限,超出部分必须掏钱购买。这意味着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会增加额外成本。目前,中国航空协会和航空公司拒绝欧盟这一单方面做法,如果欧盟强制执行很可能引发一场双方都不愿看到的贸易战。再如,近年来,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开始增加,但一些欧洲国家仍无端猜疑中国投资具有所谓的战略意图,欧洲投资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性自然也成为中方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日前,欧盟委员会已经正式决定将对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此外,近来,欧盟频频出台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除继续使用传统“反倾销”手段外,还开始加大所谓“反补贴”力度。此前声称中国两家大型通讯企业华为和中兴接受了政府“非法补贴”,目标直指中国高科技及国有企业。当前欧盟深陷债务危机,经济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很难抑制贸易保护主义冲动。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产品在价值链上也快速攀升,在高科技产业上与欧盟企业的竞争趋于激烈,不但在欧洲市场,在第三方市场也对欧企构成重大挑战,这是欧盟不愿看到,也是更为担心的发展趋势,因而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但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不了本地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最终会导致双输的局面。
此外,中欧合作还面临诸多限制,如欧盟仍以安全、意识形态等不合理理由,人为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对欧盟自身有害无益。近来,欧盟虽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看法有所改变,但仍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影响中欧互信,也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全面深化合作符合中欧双方利益。中欧领导人加强交流,有利于增进互信,拓展合作领域。只要双方能以诚相待,增进互信,中欧之间就会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此次峰会期间,中欧双方将签署在科技、反垄断、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多项文件,并将力图在化解贸易纷争等问题上达成谅解。希望峰会能进一步增信释疑,引领中欧关系在互利共赢、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