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设定儿童成长阶梯标准是一根筋思维

2012-10-17 17:44:07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4岁孩子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是这样的。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岁~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10月16日《京华时报》)

在网站上挂着的这部《指南》开宗明义,要指导公众转变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但以设定的标准而言,一些标准横看竖看都比对小学生的要求还要高。

无论是家长教育孩子,还是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都需要施之以好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随着社会成长,而家长也要随着孩子成长。培养孩子不是一件易事,在父母和孩子的相互作用中,作为动物的人一步步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并形成各种个性、各种品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疑,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孩子只有在首属群体中自我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家庭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相互关系形成一种自我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父母所期待他们的,父母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感觉。了解了这些后,孩子们就力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他们的自我。

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从生物学上来说,人必须度过6年的幼儿期,就是说,完全依赖时期,他们在全部生活中有15%~25%的时间都依赖父母。另一位社会学家皮亚吉特则认为,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能动过程,那种“任何孩子能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东西”的说法是错误和荒谬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2到7岁是“操作前阶段”,在此期间,孩子学习使用和弄懂符号。他们学习说话和开始描画物体。到了这个阶段后期,孩子们就可以清楚地说出词与词之间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差别。

在《指南》的关心尊重他人章节中,要求4岁~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这看似既为家长好,也为孩子好,但这显然是太难为两者了。从根本上讲,任何孩子并不能在任何时候学习并体验任何东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个人终生都要学习的伦理课程,但在4岁~5岁这一幼儿阶段,疑似不可能。“谁知盘中餐,爹妈最辛苦”,聪明的孩子或许会跟着别人学说这样的话,可硬要他体会他力所不逮的东西,是不是在拔苗助长?

制作出《指南》,这是给孩子看的,还是给家长看的?制定出校准,这是给孩子定的,还是给家长定的?如果孩子不看,家长也不看,这样的《指南》还怎么指北指南,这样的标准又有什么用?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性,莫名其妙的“要多喝白开水”之类的校准虽看起来挺好,但却不顶用。

《指南》式的思维,可称之为一根筋式的。这既给自己出了难堪,也给家长孩子出了难题。制作者大概不明白,指北指南越具体,越是易陷入空想和搞笑的小小怪圈。

[作者:今 语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