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郑州目前有367个“生态牌”村庄 环境不比城里差/图

2012-10-18 06:24:40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字号  

回顾

世代吃水,要去8里外担

9月25日,站在海拔600多米的杨树沟村3号蓄水罐前,杨树沟村委主任王聚才遥指两座山开外说,响泉河就在那里。

11年前,杨树沟村决定,把那里的泉水引过来。

曾经的杨树沟,被称作“四百人家十五沟,巴掌田里靠天收,山渴人渴鸡声哑,祖祖辈辈为水愁”。

“村里有个泉眼,但一到旱季,就不好使了。”王聚才说,用水,只能去8里外的响泉河担。

有车拉水,但一车3吨水就要八九十元,用不起。

王聚才回忆,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普通农户,家家都得担水。往返一趟两个多小时,就算最棒的劳力,一天也就是跑四趟。

“有的老人,颤颤巍巍,好不容易挑着水回来,家门口绊一跤,功夫全白费了。”王聚才说,就是坐地上哭半天,起来也还得再去担水。

这时候,牛也成了累赘。没有牛,庄稼种不成,可一头牛的饮水,就抵好几个人。

举措

自己动手,要“凿”穿石山

2001年,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金保和村干部开始研究,把响泉河的水引到村里。

他们找到东北一家工程公司,对方张口就要800万元。

这价格吓退了张金保们。他们一咬牙,决定自己干。

2001年农历十月初三,响泉河引水工程正式上马,而工程的关键,就是要凿穿一座石头山。

王聚才说,凿山就靠一台老式柴油机和风钻等。“一个断面用风钻打30个孔,深1.5米,塞进炸药爆破,一次也就能炸开60到80厘米。”

他们用自己改造的抽风机往外抽着烟,等两个小时再进去清运石块,就这也有村民被熏晕。

王聚才说,村民每天两班倒,一个班最快也只能推进80厘米。

[作者:记者 郑筱倩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