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几起网络直播自杀事件引人深思。
10月4日晚9时19分,大多数人还在欢度长假,网友“祭奠逝去的嗳”在天涯深圳版上发了一篇《活着好累,直播我的死亡。希望朋友还能记得我》的帖子,作出自杀宣告,并曾与网友对话。11时左右,版主“释小皇”看到帖子后,拨打了110报警。遗憾的是,当警方到达时,已无力回天。事后有媒体综合早期留言分析,该网友月薪过万,却因家庭、事业压力而走上不归路。
10月12日下午1时起,江苏句容一名16岁少年,以网名“冰境幻想”在百度贴吧发帖《说好了直播自杀的》,直播自己的“自杀之路”。幸好警方迅速出动,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早在10月10日,他就曾发帖预告即将自杀的消息,众多网友苦劝无果。据了解,这名少年因没考上重点高中,而患上抑郁症。
“深圳少年网上直播自杀”、“重庆怀孕女子论坛发帖宣示自杀”……面对频频出现的直播自杀事件,网友们一边感叹“生命无常、网友有情”,一边又迷惑他们是“用生命来炒作”?
感觉不到爱 她陷入孤僻
坐在记者对面的婷燕(化名),说话声音甜美低软,偶尔还有低低的笑。
如果不看婷燕手腕上5厘米-8厘米长度不等的刀痕,记者很难想象,她曾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一年前,她曾尝试跳楼,导致脚踝粉碎性骨折,走路至今仍不太方便。
“我现在已经好多了,能上班工作,还有聊得来的朋友。我想,这辈子可能与你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很难发自内心地觉得世界一片灿烂。不过,我一直在努力,学着去面对了。”婷燕慢慢地说。
小时候,父母常在外地忙,自己在保姆看管下长大,婷燕在潜意识里觉得,父母其实并不爱她。
“父母用关系把我送进重点中学,这种事情,很多人会羡慕,但我很自卑。”婷燕说,那时她已经开始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这让周围的同学对她由嘲讽变为恐惧。她反而觉得有些轻松:“我一个人待着也挺好的。”
婷燕曾认识别班的一位女生,两人交往很久,晚上没事就通电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位女生和婷燕断绝了往来。“那时候我就想,朋友什么的,再也不要认识了。”
毕业后,婷燕开了间网店,生意还不错,日子过得不温不火。“没什么开心,也没什么不开心,经营也是随随便便,有时候一睡睡一天。”上门取件、发货过程中,婷燕慢慢和一家快递的员工阿坤熟悉了起来。
发微博自杀 想留下什么
没什么朋友的婷燕,很快将阿坤当成了男友,两人一起吃饭、逛街,阿坤还不时留宿在她家。但是,仅仅过了半年,婷燕发现阿坤早有女友,并且还准备结婚。而面对质问,阿坤却说,两人的关系本就是你情我愿,绝非恋爱,并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卷走了一笔钱款。
这样的结局,让婷燕始料未及。“吃安眠药睡醒,昏昏沉沉。看到拖鞋,想到他;看到牙刷,想到他;看到家里的包堆了一地,想到他……我觉得我再也没有办法开心……”婷燕那段时间的微博,充满了低落、压抑。
“我试过从三层楼跳下,试过吃安眠药,试过放煤气,最后刀割其实真的很坚决,但是那条微博把我救了下来。”婷燕最后一次尝试自杀时,她发了几条告别微博,而其中一条微博正好被网店一位熟客买家看见,两人正好同城,出于关心,买家紧急拨打了110电话。通过婷燕的手机和发货单等线索,警方及时出动,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婷燕。
“醒来的时候,我看到我妈一直在哭,医生说我已经是重度抑郁症了……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但至少现在觉得,还是应该活着。”婷燕的声音渐渐低沉起来。“我那时发微博是无意识的,我自己其实是很坚决地要离开,但是可能还是想留下什么,到底想说什么,我也不是很确定。”
怎样去救———很有讲究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天有3000人自杀。中国每年有11万左右的自杀者,多处于15岁—34岁。在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自杀未遂者中,近四成患有焦虑症。住房、工作、婚姻成为引发城市居民焦虑的主要诱因。
根据婷燕的指引,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在不少网站、论坛或QQ群,都会有一些涉及抑郁、自杀方面的小圈子,有人或发帖或留言,抒发情绪或表示求救。在一些微博群里,也有人留下只言片字,表达告别的欲望。网友自发组建的这些群里,往往弥漫着一种失落、阴郁的情绪。
查阅早前“直播自杀”的帖子,记者看到,大多数网友都在竭力呼唤、救助他们,试图与直播者对话,但成效并不明显。
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处理过类似“直播自杀”事件的某知名论坛版主,他说,作为版主,遇到这种事情,第一反应是设法通过此人以往的留言、发帖,确定其所在地区,尽量联系认识的人,并立刻报警。“除了尽量控制这个帖子的情绪、走向,我们其实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也很怕做了什么反而出错。”
他说,有些网友,包括他自己也会想,既然都进行直播了,说明直播者其实是有沟通意愿的,估计是因为平时沟通有问题,才采取这么极端的手段。“不过,很多发帖说要自杀,并不完全为了沟通。我至今迷茫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为何直播———需要关爱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网络直播自杀,其实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自救努力。当他们开始直播时,和一个轻生者站在楼顶,随时准备跳下去其实没有两样。有千斤的重量,在拖着他们向下,而直播是他们给自己试图留下的最后一丝机会。”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正积极奔走发起“上海24小时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中心”及“希望24热线”。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林昆辉说,网络直播自杀,用意不在于控诉或伤害别人,而是宣告两件事:“一是让世界知道不幸的我,二是让这世界看到我的不幸。”他说,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最新形式的呼救,“我敢说,这种呼救可能会‘泛滥’。”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著名留美心理咨询师冯大荣表示,自杀者的心理动机复杂,有些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家庭背景,留下的潜在伤害难以治愈;有些对焦虑敏感的人,当感觉亲人和社会对他的预期和压力超过了他能承受的程度,很自然就会产生失落和恐惧,可能会让他反向选择自我破坏,自我伤害,乃至采取最极端的手段。
冯大荣指出,利用网络来直播自杀过程,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期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注,唤醒他们对自己的关爱;二是采用这种极端举动,扩大影响,来报复亲人,让有关联的人后悔。
“深圳发生的那起悲剧,正是当事人打算用死来惩罚家人,让他们后悔终生。”冯大荣认为,对这类个案,要救助是比较难的,关键还是需要平时的关爱。
遇到直播———敬请慎言
面对网友直播自杀,多数网友予以劝阻和安慰,但也有个别人认为这是炒作,反感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行为,不但不进行劝阻,反而添油加醋进行煽动。
林昆辉说,直播自杀的人,往往会看别人的评价,“这时网友的评论很关键,你骂他会让他生气,而你质疑他‘这样做你对得起谁’,也许会直接把他推向自杀。”
“如果你有热心有余力,遇到直播自杀者,马上联系警方,马上根据他以往的帖子,找到他的朋友、亲人,这很好;如果你很忙碌,或者有所顾忌,那么不转发,不点评,或者只是一句‘别死’,或者‘虽然不认识你,但是请你活着’,也是好的。但请千万不要做一个明明看到别人寻死,却在楼下大叫‘快跳!怎么还不跳’的人。”
是否真有人滥用“直播自杀”来炒作?林昆辉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生命没有真假,要重视每一次的呼救。“恶作剧最大的敌人,是认真。”
“最重要的是,告诉当事人:我在乎你,我要你活着!”林昆辉建议,民众要学会观察和发现“自杀者的征兆”,“从我做起,做到自救、他救。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自己学会调整适应,就有更多避免此类危机的可能。”
冯大荣同样认为,正如防治比抢救更重要,自我的调整也比依赖他人的帮助重要,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少不满、排解压力的方式。
链接
面对轻生者 五要三不要
五要:
1、立即报案,请公安部门动员营救;
2、立刻通报危机干预中心,借专业的力量来做个案紧急处理;
3、询问有没有人认识当事人,大家想办法找出住址和电话;
4、搜寻当事人过去的帖子,试图找出住址、公司、学校、认识的人等等一切可能的,能马上联系到这个人的信息;
5、立即发帖子劝当事人不要自杀、不要死、活下来、只要活着。
三不要:
1、不要责备、调侃、中伤、讽刺、谩骂、讥笑、侮辱当事人;
2、不要说当事人会对不起父母夫妻手足子女亲人和爱你的人;
3、不要和他讨论创伤事件,分析谁对谁错谁也有责任。(记者 楮韵 尹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