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吉林省首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获王岐山关注

2012-11-13 01:01:0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现在的农民用过信用卡吗?虽然吉林农行发了惠农卡,吉林银行发了长白山卡,但这些都是储蓄卡。农民是讲信用的,但现在农民的信用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我认为这就是普遍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就是城乡金融二元结构。

  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我认为在现阶段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农村的金融创新,让更多低成本的资金合理合法地进入农村。特别是让长期资金进入农村,而不是热钱,来开发农民的信用资源。

  第二个要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在土地上劳动时间的减少,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是合作社的发展也需要资金。

  因此还是要推动金融创新,让现代金融体系和农村农业的发展更有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推动金融创新就必须做足土地的文章。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把这个固化在地球上的大资产如何盘活,是破解金融二元结构的关键。

  让农民一看就懂的小册子

  ——吉林省金融办为农户编写的“贷款指南”

  “为让这个册子准确无误,我们当时经常核实到夜里两三点”。谈起当时的编纂过程,吉林省金融办综合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崔巍仍记忆犹新。这个小册子就是办理贷款的农户人手一份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操作指南》。

  薄薄的绿小本包含了19幅图解漫画和48个常见问答。这抹亮绿也为整个简洁高效的贷款流程作了生动活泼的注脚。

  记者手记

  解开农村金融的“戈尔迪之结”

  除了农产品期货外,现代金融的目光极少聚焦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城乡二元结构下,优质抵押物的缺失致城市发达的信用体系难在农村立足。现代农业仍面临“钱荒”难题。

  “农民贷款难,难在银行觉得风险难控;而风险难控则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刘天铎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无抵押就无贷款,农民无法扩大生产,没机会积累资本,就没有银行认可的担保抵押物。如此环环相扣形成了农民贷款的“戈尔迪之结”。

  两千多年前,小亚细亚地区的宙斯神庙中有一个头尾难辨,缠绕难解的绳结,名曰戈尔迪之结。神谕谁能解开此结,谁就能统治亚洲。 四处征战的亚历山大大帝路经此地,挥刀斩断绳结,成就霸业。今日,破解农民贷款抵押物欠缺的戈尔迪之结,现代金融业方能惠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6.5亿农民。

  苦寻抵押物

  最有价值的土地仍无法变成现金流

  2009年,农业大省吉林推出了以森林资源资产、农业机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住房及宅基地作为抵押物的“四权贷款”,俗称“四权抵押贷款”。农村物权开始尝试成为贷款抵押物。

  事实上,四权抵押贷款没有向农村金融市场注入太多流动性。截至2012年6月末,吉林全省四权抵押贷款的余额合计近10亿元。而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每年涉农贷款总额约为200亿元。

  在吉林,拥有森林资源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户不多。四权抵押并非是农户贷款最合适的抵押物。

  2010年,吉林省在全国首创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是以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为担保,放大5至10倍金额向农户发放的一种新型抵押贷款模式。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其实就是由财政为银行提供担保。”曾参与设计此项业务的刘天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直补资金由财政发放,等于由国家提供信用担保,贷款额依赖于国家财政每年的补贴额。

  直补贷款不但不“解渴”,年限还长。贷款额依照当年直补资金的6至8折算,再乘以贷款期限(通常为10年)来确定。以一亩地获补助3千元,以8折算,10年期的直补贷款可以贷2.4万元。这相当于一次性获得贴现后的未来10年的直补资金。

  截至2012年8月20日,全省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余额89.9亿元,试点工作推进至48个县,惠及全省近两成农户。

  农村“钱荒”久矣

  尽管利率高,但农户依然在借

  吉林省金融办数据显示,吉林省每年农村潜在的融资需求约为800亿元,省农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每年的信贷投放量约为200亿元。

  通过对四平市梨树县3046户农民融资需求的入户调查,省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农村融资需求的满足率不足40%。而在这40%的实际贷款供给中,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仅占50%,其余资金来源于亲友借贷、合作社以及高利贷。

  从调查来看,平均每位农户的资金缺口为3.5万,最高的多达十多万,最少的缺口为几千元。

  由于近六成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使得农村各种期限的融资利率均高于城市。农信社的贷款年利率相对最低,平均在12%左右。而亲友借贷的平均年利率在20%左右,部分高利贷的年利率甚至可达到100%。而人民银行公布的5年以上贷款基准年利率仅为6.55%。

  高利贷背后是农村黑恶势力的发展,这妨害了正常的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吉林农村亟需更低成本的资金合法合规地长期流入。” 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主任高材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评价道。

  金融机构想“下乡”

  银行信用社其实都想支持“三农”

  其实国家政策一直在扶持“三农”贷款,信用社和银行均试图开发农村金融市场这片蓝海。

  农民贷款主要用于多种经营,包括养殖业和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棚膜经济等。此前为解决农村缺少抵押物的贷款瓶颈,吉林省农信社曾探索过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形式的信用贷款,但效果不佳。

  许多进行联保的农户最后都不愿意承担还贷的责任。在省金融办组织的一次专家论证会上,一位农安法院的庭长抱怨道,因为联保户中有人不讲信用借钱不还,那其余的联保户也不承担还贷责任了。他已经接待了9000多个反映此类问题的上访户,以致后来都不敢再受理了。

  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184亿元,通过信用等现有方式所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达到147亿元。

  银监会规定,贷款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资本消耗视同个人贷款,这意味着三农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极为划算。“用更少的钱就可以办更多的事,节省资本消耗。” 吉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王勤飞认为,办理“三农”贷款对银行有利可图。目前银监会规定,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10.5%。

  “省委省政府和监管部门,都对‘三农’信贷非常支持,每年都对三农贷款作出了指示,而且服务‘三农’的贷款还不受人民银行窗口指导的约束。”王勤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人民银行经常通过窗口指导控制商业银行对企业实际的信贷额度。

  为规避农民缺少抵押物的风险,吉林银行借向农民合作社发放贷款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吉林银行已向吉林省梨树县富邦农牧发展合作联社发放贷款520万元,用于合作社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等。

  “小贷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也在对外放贷,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未来的压力也不小。抓住农村金融市场份额对银行愈发重要了。”王勤飞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作者:张哉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