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学生悼念美枪击案遇难者被质疑 学者:道德"暴政"

2012-12-19 08:12:00 来源: 北京晨报 
字号  

  哀悼外国人就是作秀吗?

  12月15日晚,山东聊城大学爱心社人员在聊城大学卧龙广场进行祈福活动以悼念14日美国校园枪击案遇难者。百余根蜡烛拼出心形图案,大学生们围在周围,默默祈祷。

  这一活动的图片在网络上曝光以后,引起了网友的纷纷争论,诸多网友认为进行祈福的大学生是一种“作秀”,有些网友就认为:“自己国人的生死不哀悼,跑去哀悼美国人”、“想秀爱心,却暴露了你们的无情”、“有一种只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也有认同者认为,向美国校园枪击案遇难者祈福的大学生并没有错,同情和怜悯并不分远近。

  对此,本报采访了著名学者秋风,秋风认为:“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当年救狗事件引发了网友批评潮流,几乎是如出一辙。我倒认为,聊城大学学生的行为并无什么不妥,每个人关注问题的焦点不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大学生以自己能够办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同情,是自然的流露,我想学生本身不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道德也有“暴政”

  北京晨报:山东聊城大学学生为美国校园枪击案遇难者祈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批评,对此您怎么看?

  秋风:我觉得聊城大学的学生所做并没有什么不妥,人家大学生愿意这样做,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的。不管怎么样,这样的行为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仁心”。儿童的不幸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对儿童生命的消逝表示痛心,是一种善的心理,我们总不能说无动于衷才是正常的吧。

  北京晨报:批评者认为他们不关注身边人的苦难,反而去关注遥远的美国,是一种“作秀”行为,在您看来如何呢?

  秋风:每个人关注问题的焦点不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美国校园枪击案被新闻大量报道,大学生们以自己能够办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本心的自然流露,我想这些学生本身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至于批评不关心身边苦难的人,我想,很难说非得更关心哪个,很多时候,人们感性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冷静下来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它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宜用过于理性的计算方式去要求它。同样,也没有人有资格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顺序去表达同情,这是一种强制的道德,也可以说是道德的“暴政”。

  “亲疏有别”、“推己及人”、“亲亲而后亲不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许许多多的批评,表达的内容大多类似,网友们几乎众口一词的背后,表达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此,著名学者秋风认为:“那些对人进行道德强制、道德讨伐的人,也许有太多的理由,也许有太多激烈的情绪,但这并不是一种值得赞同的行为,因为发表意见的人,自己也未必真的关心同胞的苦难。这是价值消解、社会溃败的原因。情绪化的语言表达是一种专断的道德判断,而专断的道德判断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亲疏如何有别

  北京晨报:批评者认为亲疏有别、远近有序、不能以疏间亲等观点,对此您怎么看?

  秋风:亲疏有别的亲,是指亲戚、亲人。亲疏有别是一种普遍的人的行为倾向,但不同的事情可能激发不同的情感,不是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如此。因此,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行为。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出现众多批评甚至声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秋风:这很有一种道德强制的意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而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想也许有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们看到国内的问题太多,苦难太多,心理激愤,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心国内同胞所遭受的苦难,因此,当看到有人关心国外人们的苦难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很奇怪和微妙的反应,觉得那些人忽视了身边的事情。正因为看到了太多的苦难,因此造成了中国社会当前严重的焦虑心态,对任何事情的反应都可能会变成一种比较激烈的情感和情绪。也正是因为渴望,所以对其他人才会有过高的期望,甚至强制的道德期望。

  袖手旁观的批评者

  北京晨报:那您认为这种激烈的情感应该如何看待?

  秋风:这是不好的,它产生的原因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正常的。实际上,发表意见的人,自己未必就真的关心同胞,他们做的,也未必就比被批评者更多。甚至很多人,自己根本就不会去做,去关心。

  北京晨报:面对聊城大学生悼念美国校园枪击案遇难者的行为,您认为我们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怎样的?

  秋风:一个人同情别人,帮助别人,从事公益事业,当然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但不管怎么做,都是在传达一种善意,总比不做要好。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做自己的事情就好。所有人都在批评,少有人去试图改变什么,这正是社会溃败的原因。袖手旁观的批评家们言辞锋利,真正做事情的人,得到的总是批评。

  北京晨报:您认为合适的做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秋风:每个人心中道德的顺序不同,可以律己,不必拿来律人,儒家讲“厚责于己,薄责于人”,整天批评别人的,往往是什么也不做的人,真正做事情的人,是顾不上管别人怎么做的。

  消解价值的批评

  北京晨报:为什么一些网友会对聊城大学生悼念活动持批评和反对的态度呢?

  秋风:这是当代社会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并非第一次,在以前,我们其实也看到过很多次类似的事情。袖手旁观的批评,其实是一种否定价值、消解价值的做法。这使得社会溃败,价值消失,人们不再相信任何正面的价值和行为。

  北京晨报:为何会有不少人支持这种批评与指责呢?

  秋风:这是社会解体的结果。不能理解别人,是因为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物质主义流行,人们以原子化形式存在,其实物质主义一定会导致原子化的存在,每个人都封闭在自己的利益之中,不愿意去理解别人。同时,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不理想,又无力改变,也看不到希望,因为他没有价值坚守。

  北京晨报:其结果就是只愿批评,却不肯行动。

  秋风:是的,没有内心的价值坚守,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只好通过不断地宣泄情绪去缓解,用批评他人的方式来伪装自己的高尚,同时贬低别人本来具有一定价值的行为,以达到补偿自己的心理落差。

  道德“暴政”的危险

  北京晨报:有不少人批评网络暴力,您认为这是否也是一种暴力?

  秋风: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一种专断的道德判断,而专断的道德判断本身是反道德的。这等于是强制别人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顺序去做事情,当然是一种暴力,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上的暴政,道德也有暴政。每个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和判断,永远不可能一样,如果别人所为不符合自己的判断,就要批评、就要讨伐,这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规则,甚至也不符合任何社会的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北京晨报:那这种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秋风:这种倾向很危险,对于那些做了一些善意的事情的人,或者哪怕是中性行为的人,都是一种伤害,其结果是吓怕了那些做好事的人,没有人再愿意表达同情和善意,最终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冷漠、没有善意和同情的社会中。

  重回普遍的价值观

  北京晨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

  秋风:坦率地说,没有什么直接和容易的办法。社会需要形成一些价值共识,使得彼此能够多一些理解,也使得不同的行为得到最大的包容。今天的社会,并不是在建立价值,反而是在消解价值,价值被消解,宽容不再,理解困难,意见的表达就变成一种情绪的宣泄。也只有重建价值,才能重建一个比较健全的、温情的人际关系。

  北京晨报:那我们又该如何重建社会价值呢?

  秋风:建立中国人的价值共识,只能回到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价值,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比如儒家的各种伦理,它是生长在我们民族文化之中的价值,更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可。通过这些共同的价值,使人们互相理解,少批评别人,多反省自己,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秋风

  学者,著有《为什么是市场》、《权利的现状》、《立宪的技艺》、《华夏政治治理史》、《重新发现儒家》等。译著《法律与自由》、《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哈耶克传》。

[作者:张中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