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网络时代订阅收入首超广告 付费墙唤回报纸春光?

2012-12-25 10:07:00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2012年将被报业铭记,因为这一年,报业开始充分拥抱‘付费墙’了。”美国著名传媒杂志MediaLife如是写道。当地时间12月23日,彭博社发布分析称,《纽约时报》线上线下的总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成为该报第一大收入来源。

  报纸发行拼不过广告,这似乎早已成了传统报业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一次,《纽约时报》正在向人们证明,内容可以比广告“值钱”。

  免费午餐遭遇付费墙

  10多年前,家住甘家口的汪大爷总是买早餐时顺便买两份报纸带回家,老伴一份自己一份。如今,汪大爷已经很少买报纸了,他早已习惯了阅读免费电子报纸。

  “北京日报、新京报,网上都能直接看,不用买报纸了。”举着2年前买的iPad,王大爷娴熟地点开一个个阅读应用程序。

  在中国,在全球,不仅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正像汪大爷一样,越来越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免费电子阅读福利。

  不过,在读者享受其中的同时,不少媒体开始了抗争,他们不再愿意无限制地提供免费午餐。

  2009年4月的一次公开论坛上,新闻集团CEO默多克愤怒地谴责谷歌,指责其为读者提供链入免费新闻网站的行为为“偷盗”、呼吁全行业联手反击,并提出了要建造一座新闻付费墙,将谷歌赶出他的新闻王国的设想。

  此后,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美国、欧洲的报纸纷纷开始建造付费墙,将只爱吃“免费午餐”的读者全部或者部分挡在墙外。

  有“春城”也有“鬼城”

  付费墙,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的模式。目前,美国报纸网站普遍采取的内容付费模式是计量付费。《纽约时报》免费浏览量为每月10条,《洛杉矶时报》免费浏览量为每月15条。超过限定数量后,付费墙横亘面前,读者就需要为此后的阅读买单了。传媒杂志MediaLife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已有300家报纸建立了付费墙,通过计时、计数等其他方式对在线内容收费。

  形式大同小异,付费墙带来的效应却截然不同。

  纽约一份名为Newsday的报纸,在建立了付费墙后的3个月里,总共只有35人每周花5美元订阅了其数字内容,其网站的独立访问量同比下降了43%。

  与此相似,英国报业集团Johnston,曾在2009年为旗下几个地方报纸竖起付费墙,结果试验在几个月之后取消,因为愿意收费订阅的只有区区几十人。付费墙围起来的,不过是一座无人光顾的“鬼城”。

  就在一些人唱衰付费墙,认为其付费模式不符合网络平等、免费获取的精神时,百年大报《纽约时报》却传来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喜讯:12月23日下午,彭博社分析师预计称,今年《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将首次超过广告收入,成为该报第一大收入来源。数据显示,在过去四个季度里,付费墙不仅增加了纽约时报集团旗下《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数字订阅费用,还弥补了下滑3.7%的广告收入。

  “不可替代”是收费前提

  同样是付费阅读,为何有人风光有人惨淡?

  “纽约时报的收费模式获得成功,的确给传统报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信号,但并不代表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可以照搬平移。”传媒专家、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付费是受众对品牌忠诚度的充分体现和报纸影响力的延伸,并不是所有报纸都具备建立付费墙的能力。

  陆小华说,以美国为例,付费墙获得初步成功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一张是提供深度专业报道的财经报纸,一张是具有百年历史、百万读者的大报,它们都具备了“内容不可替代”及“拥有一批忠实品牌拥趸者”的关键条件。以此为标的,国内的财经、深度解读类媒体是“最有机会”借鉴《纽约时报》付费墙模式的一批媒体。

  “投资数字化产品需要资金,继续做好新闻需要资金。”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认为,付费的确是报纸媒体保持产品开发竞争力不得不考虑的办法。不过对于付费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提出了独特的视角:“付费不一定是读者承担,还可以是第三方付费。”

  喻国明认为,除了广告这种最古老的第三方支付方式,门户网站等希望通过报纸内容聚集影响力的第三方,也可以成为为读者的“免费午餐”买单的一方。他认为,在新媒体营造的“大广告”时代,媒体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营销资本,媒体不仅要善于“生产”,更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卖”得更好。

  

  《新闻周刊》停办印刷版

  美国知名刊物《新闻周刊》宣布将于12月31日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名为“新闻周刊全球”的数字版刊物。创刊80年的《新闻周刊》,今后将只保留在线出版的形式,包括iPad收费版及官方网站。

  昨天,新闻周刊公布了最后一期印刷版封面,采用了一张意味深长的旧照片,内容是新闻集团在曼哈顿的旧总部大楼。封面上注明“last print issue”(“最后一期印刷版”)。图为位于纽约的《新闻周刊》总部大楼。实习记者 孙奇茹

[作者:潘达  编辑:]

相关阅读